高龄产妇出产出血临床观察
http://www.100md.com
2010年3月1日
第1页 |
参见附件(1462KB,2页)。
【摘要】:目的:对临床上高龄产妇出产出血的情况进行分析,并探讨对策。方法:搜集我院妇产科高龄产妇及非高龄产妇资料为研究对象,观察其分娩出血的情况,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高龄产妇产后的出血比例为23.5%,明显高于非高龄产妇的9%,相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高龄产妇在胎儿娩出、产后2h、产后24h的出血量也明显高于非高龄产妇,相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或极显著差异(P<0.01)。结论:高龄产妇在分娩后出血的危险性要高于非高龄产妇,在临床上应给予格外的注意。
【关键词】:高龄产妇;出血;分娩
【中图分类号】R714.4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06-121-2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68例产妇均为于2007年1月-2009年12月在我院妇产科生产,其中高龄产妇68例,非高龄产妇100例。高龄产妇年龄35-44岁,平均37.9±3.1岁;非高龄产妇年龄19-34岁,平均25.4±2.8岁。所有产妇均有完整系统的产前检查资料和产中产后情况记录。
1.2诊断标准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期糖尿病、前置胎盘、新生度窒息等的诊断标准按照高等医学教材《妇产科学》第7版标准执行。高龄妊娠指孕妇分娩时年龄≥35岁,年龄<35岁称非高龄妊娠。
1.3研究方法
回顾性分析高龄产妇和非高龄产妇的生产出血的情况,具体包括产后出血比例统计、胎儿娩出出血量、产出2h出血量和产后24h出血量,并进行比较分析。
1.4数据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均由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为比较有及其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高龄产妇和非高龄产妇产后出血情况见表1。由表1可见,高龄产妇产后的出血比例为23.5%,明显高于非高龄产妇的9%,相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高龄产妇在胎儿娩出、产后2h、产后24h的出血量也明显高于非高龄产妇,相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或极显著差异(P<0.01)。
3讨论
3.1高龄产妇的定位
高龄产妇的提出由来已久,但在早期标准不统一,分界线以30~40岁不等,目前,多数学者认为35岁是最恰当的年龄界限;1958年7月国际妇产科协会也建议以35岁作为高龄初产的界线,我国及大多数国家均以此为标准[1]。
3.2高龄产妇生产出血原因探讨
胎儿娩出后24小时内阴道流血量超过500ml者,称为产后出血。产后出血包括胎儿娩出后至胎盘娩出前,胎盘娩出至产后2小时以及产后2小时至24小时三个时期,多发生在前两期。产后出血为产妇重要死亡原因之一,在我国目前居首位。产妇一旦发生产后出血,预后严重,休克较重持续时间较长者,即使获救,仍有可能发生严重的结发性垂体前叶功能减退后遗症。
本文究旨在通过对我院高龄产妇和非高龄产妇的生产出血等情况的回顾分析,对高龄产妇产后出血的整体状况给予评价。因此,我们选择了产后出血的3个阶段,对产妇的出血情况进行记录分析。通过对结果的分析我们发现,高龄产妇在出血率以及出血量方面明显高于非高龄产妇。这种情况的出现跟产妇的身体状况有很大关系,女子到了中年,其坐骨、耻骨、骼骨和骰骨相互结合部基本已经骨化,形成了一个固定的盆腔,所以当胎儿产出时容易导致生产困难,致使产妇本人发生出血的危险性大为增加,同时也极容易致胎儿滞留宫内引起胎儿的一些不良反应的发生。此外,高龄初产妇常伴有子宫肌瘤合并症。由于合并子宫肌瘤在早孕时可引起流产,孕期可发生变性,晚孕可引起早产,分娩时可引起产道阻塞,产后可引起出血及子宫复旧不全一系列并发症。一般来讲,高龄产妇基础血压相应高于年轻产妇,加上这部分产妇工作和孕期心理压力较大,也可能是高龄产妇产后出血较多的原因[2]。
3.3高龄产妇产后出血的预防
对于高龄产妇产后出血的预防,有资料显示卡孕栓有着显著的效果[3]。卡孕栓是中国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研制出的前列腺素F2a(PGF2a),对子宫平滑肌具有较强的收缩作用,在产后经直肠给药,通过黏膜吸收能迅速引起子宫收缩,并持续2~3h,给药方便且污染小。
3.4高龄产妇的其他并发症
高龄产妇的妊娠并发症中,发病率最高的是妊娠期高血压疾病,高龄孕产妇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病率比非高龄产妇高,这与血管内皮损伤随着年龄的增加呈进行性加重改变有关,当血管内皮细胞受损时血管内皮源性舒张因子分泌减少,收缩因子产生增加,引起外周血管痉挛,子宫、胎盘缺血,诱发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引起的早产、胎儿生长受限、围生儿死亡的发生率比有显著性增加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462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