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下半月》 > 2010年第5期 > 正文
编号:12033053
中西结合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观察(2)
http://www.100md.com 2010年5月1日
第1页

    参见附件(1973KB,2页)。

     1.7观察指标①安全性指标:治疗前后常规检测血、尿、大便常规及肝肾、心功能等。②血肿吸收率:血肿吸收量/出血量×100%。③中医症状评分:采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诊科研协作组起《中风病诊断疗效标准评定标准》[4]执行。④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采用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1995)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5],分基本治愈(神经功能缺损减少91%-100%,病残程度0级);显著进步(神经功能缺损减少46%-90%,病残程度1-3级);进步(神经功能缺损减少18%-25%,病残程度无变化);无变化(神经功能缺损减少不足8%);恶化(神经功能缺损增加18%左右);死亡共6级。⑤日常生活活动(ADL)量表,Barthei指数(BL)计分法:参考文献[3],总分为0-100分,按其独立程度分为100分独立;75-90分轻度依赖;50-70分中度依赖;25-45分为严重依赖;0-20分为完全依赖。上述指标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28d后评价。

    2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等级资料用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

    3治疗结果

    两组患者均完成了治疗疗程,均无死亡病例、无并发症、无脱落病例;中医症状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治疗前后BI计分变化及疗效比较如下:

    治疗前后血肿吸收率比较:治疗组为(0.814±0.355),对照组为(0.669±0.295),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中医症状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变化比较见表1,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见表2,其中治疗组显著进步率55%,有效率87.5%;对照组分别为25%、73.5%,两组间显著进步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BI计分变化比较见表3。

    全部患者治疗后血、尿、大便常规及肝肾功能等检查均未出现明显异常变化,治疗过程中无一例出现不良反应。经安全性分析证明,此疗法安全可靠,治疗组与对照组都可以促进血肿吸收,但治疗组更为显著(p<0.01)。2组均能减少神经功能评分和中西症状评分,组内比较也有显著差异(p<0.01)。2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临床疗效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2组均能明显提高日常生活活动BI计分,组间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

    4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属中医“中风”范畴,病因病机较复杂,归纳起来主要有风、火、痰、瘀、虚五个方面。中风大多发生在老年人及体弱者。年老体衰,肝肾阴亏,阴不制阳,肝阳化风,迫血上行,发为本病;或喜肥甘之品,损伤脾胃,脾失健运,聚湿生痰,痰浊随气血上冲,亦致中风。总之其病机不离气血逆乱,血苑于上所致。而离经之血即为瘀血,故脑出血存在血瘀症。脑出血急性期中医治疗以活血化化瘀为基本方法,临证中又结合辨证得到多数学者认可。吴明华[6]采用活血化瘀治疗急性脑出血102例,总有效率为91.8%;袁永萱[7]以祛痰开窍法治疗中风60例总有效率95%;王珊[8]采用通腑泄热法治疗脑出血急性期44例总有效率95.4%。在临床上,我们通过观察得出出血量较多的患者急性期以肝阳上亢和痰热腑实症二型多见,随着病情渐趋稳定,神志转清,肝风渐平,腑通热退,临床症状亦相应变化,此时以气虚血瘀为主要矛盾,用药则以补气活血为主。所以临床上应以“辨证论治”贯穿于治疗始终。临床上我们经过实践采用中医结合方法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取得了较好疗效。西医保守治疗我们给予降低颅内压、控制血压等治疗,中医方面我们进行了中医分期治疗,并且在发病后一周配合针刺治疗。针刺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目前已经有理论依据,曾碧梅、郑谅等用针刺可显著升高HDL,降低LDL,升高SOD、GSHPX活性,降低LPO含量。提示针刺可降低血液的浓、黏、凝、聚状态,促进氧自由基的清除,减少氧自由基对神经细胞的损害,使体内自由基的产生和清除建立起新的平衡,这是针刺治疗急性脑出血的一个重要机制。发病后一周,这时期病人病情相对稳定,根据中医理论“阳明为多气多血之腑”“治萎独取阳明”等理论,针刺患侧足阳明经穴,可以帮助促进全身气血运行,活血以行瘀,“瘀去则新生”,配合益气活血的中药,共同发挥作用,促进血肿吸收。通过以上治疗,治疗组能明显缩短治疗时间,并且致残率下降,无不良反应,且费用低廉,值得在基层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史玉泉.实用神经学(第2版)[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6,642.

    [2] 吴群力.中华实用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129.

    [3] 中华医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973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