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下半月》 > 2010年第6期 > 正文
编号:12030329
52例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同治疗方式疗效观察及预防
http://www.100md.com 2010年6月1日 张 芳 孙朝文
第1页

    参见附件(1620KB,2页)。

     【摘要】目的:探讨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治疗方法及预防措施。方法:对52例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患者分为三组:药物组(12例),手术组(30例),手术药组(20例)。采用三种不同的治疗方式并与治疗前后都在硬膜外麻醉下行腹腔镜手术抽取腹腔液,血清测定其CAl25水平,观察其治疗效果的情况。结论:手术组(30例),手术药组(20例)总有效率分别为90%.95%,明显高于药物组(12例)总有效率50%。各组患者治疗前后腹腔液和血清CAl25含量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最好的治疗方法是手术切除加药物治疗。医源性内异症特别是剖宫产术后是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重要因素。严格操作规程、提高手术技巧,可以减少或避免内异症的发生。

    【关键词】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治疗;预防

    【中图分类号】R711.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12-124-2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笔者收集2004年1月至2010年5月本院确诊为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随机分成3组:药物组,手术组,手术药组。使用1985年美国生育学会修订的子宫内膜异位症分期标准(r—AFS)进行分期。分别记录3组患者平均年龄、病程及Ⅱ期,Ⅲ期,Ⅳ期的患者数。三组比较(P>0.05),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52例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一般情况见表1:

    表1 52例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一般情况

    组别例数年龄(x±s)岁病程(x±s)年Ⅱ期(例)Ⅲ期(例)Ⅳ期(例)

    药物组

    手术组

    手术药组12

    30

    2036.01±5.32

    35.31±7.23

    34.12±6.561.32±0.43

    1.27±0.35

    1.28±0.562

    9

    76

    15

    104

    6

    3

    1.2临床表现症状:患者主诉腹壁切口瘢痕处出现疼痛性肿块,在月经前或月经期肿块出现增大,胀痛明显,并呈渐进性加重,待月经结束后肿块亦随之缩小,疼痛逐渐缓解,消失。体征:发现在切口处有直径1.0—5.5cm的不规则肿块,质地韧或有实性感,边界清,活动度差,月经期触痛明显。

    1.3辅助检查B超提示腹壁内见低回声区,形态不规则,边界欠清,内见少量形态不规则液性暗区。查血血清CAl25含量(CAl25≥35U/mL),阳性。

    1.4诊断参照中华中西医结合学会妇产科专业委员会1990年第三届学术会议修订的“子宫内膜异位症中西医结合诊疗标准”制定。①渐进性痛经;②经期下腹、腰骶部不适,进行性加剧;③周期性直肠刺激症状,进行性加剧;④后穹窿、子宫骶骨韧带或子宫峡部触痛性结节;⑤附件黏连包块伴包膜结节感,输卵管通畅;⑥月经前后附件包块有明显大小的变化(未用抗炎治疗),或B超证实为肿块包膜较厚,其内为减弱的液性暗区和光点;⑦B超见子宫均匀增大或子宫肌层回声不均,子宫前后壁弥漫且不对称增厚,或结节样增厚但无包膜;⑧经开腹手术或腹腔镜手术证实患有子宫内膜异位症者。凡有①,②,③,⑦点之l项和④,⑤,⑥,⑧之1项,即可诊断为子宫内膜异位症。

    1.5治疗治疗方法:①药物组:单纯给予抑制卵巢分泌的GnRH—a3.6mg,1次/月,共3个月。②手术组:常规消毒后,采用局麻或局麻结合静脉麻醉后,用电刀分离并切除内异病灶及其周围组织,切除病灶范围大于其边界平均5cm,缝合组织缺损后关闭腹壁,术后口服抗生素3d。③手术药组接受同手术组相同的治法后,并于手术后给予抑制卵巢分泌的GnRH—a3.6mg,1次/月,共3个月。

    1.6观察方法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变化;治疗前后妇科B超检查盆腔包块变化情况(月经干净后同时期检查对比);治疗前后于月经周期第5一10天分别抽取空腹静脉血测血清CAl25含量。随访6—12个月。

    1.7观察方法及疗效评判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变化,B超检查盆腔包块变化情况治疗前后于月经周期第7天分别抽取空腹静脉血测血清CAl25含量并随访6—12个月。疗效评判显效:症状基本消失,盆腔包块缩小(月经周期的同时期检查对比,B超检查治疗前后同时期的对比)。有效:症状减轻,盆腔包块无增大或缩小(月经周期的同时期检查对比,B超检查治疗前后同时的对比)。无效:主要症状无变化,局部病变有加重趋势。

    1.8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3统计软件,等级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组间比较采用F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同组用药前后比较用非参数配对t检验。

    2临床治疗结果比较

    2.1对52例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患者分为三组:药物组(12例),手术组(30例),手术药组(20例)。采用三种不同的治疗方式并与治疗前后比较见下表2。治疗前后都在硬膜外麻醉下行腹腔镜手术抽取腹腔液,血清测定其CAl25水平情况比较见下表3。

    表2 52例子宫内膜异位症各组临床疗效情况

    组别例数无效有效显效总有效率(℅)

    药物组

    手术组

    手术药组12

    30

    206

    3

    15

    13

    72

    14

    1150

    90*

    95*

    *与药物组比较P<0.05

    2.2结果:表2:手术组(30例),手术药组(20例)总有效率分别为90%.95%,明显高于药物组(12例)总有效率50%。各组患者治疗前后腹腔液和血清CAl25含量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3:手术组(30例),手术药组(20例)治疗前后腹腔液,血清CAl25含量与药物组(12例)治疗前后相比CAl25含量明显降低(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最好的治疗方法是手术切除加药物治疗,是防止子宫内膜异位症恶化或复发的最有效的手段。

    3讨论

    3.1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指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出现在子宫腔被覆黏膜以外的其他部位,最常见的部位为盆腔腹膜及器官。其确切发生机制尚不明了,目前有宫内膜种植学说、体腔上皮化生、淋巴播散、医源性播散、免疫发病等学说来解释不同部位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的发生。子宫切开可使子宫内膜散落至腹壁切口创面,种植存活,则局部的子宫内膜在卵巢内分泌激素的作用下,发生同子宫腔内膜一致的增殖分泌和剥脱出血等变化,并形成肿块。而剖宫产术后子宫内膜异位症是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主要原因。诊断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主要依据其临床特点:有无剖宫产史;术后腹壁切口发现有渐进性增大结节特点;结节疼痛与月经有关等,结合患者病史、症状、体征、辅助检查行临床诊断

    3.2治疗及预防手术加药物治疗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效果最好。手术彻底切除病灶为本病最佳选择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620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