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下半月》 > 2010年第6期 > 正文
编号:12030283
不同术式行甲状腺手术的临床疗效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10年6月1日 唐春梅
第1页

    参见附件(830KB,1页)。

     【摘要】本院将收治的204例甲亢患者分为改良组跟传统组,然后分组进行的不同术式行甲状腺手术临床疗效对比分析,通过对分组的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等进行对比观察。最终得出的结果是改良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明显少于传统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声嘶及低调、手足搐搦、甲低及复发发生率均明显低于传统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笔者通过对不同术式行甲状腺手术的临床疗效分析最后得出结论:改良术式较传统术式能够明显减小切口长度,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并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也明显降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传统术式;改良术式;疗效

    【中图分类号】R58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12-171-1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简称甲亢)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疾病,好发于年轻女性,治疗首选抗甲状腺药物治疗[1]。然而临床上大部分甲亢患者经内科常规药物保守治疗后效果欠佳或者因停药后复发,而不得不采取外科手术治疗[2]。

    2005年1月至2009年1月本院对收治的各种类型甲亢患者204例,分别采用改良术式及传统术式进行治疗,并对比观察两者的手术效果,结果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2005年1月至2009年1月本院收治的甲亢患者204例,所有患者均具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如多食、多汗、心悸气促、失眠、消瘦、手足颤抖,均经血清学检查确诊为甲亢。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改良组123例,平均(37.2±15.6)岁;甲状腺肿大Ⅱ度患者78例,Ⅲ度患者45例。病理类型为原发性甲亢92例,毒性结节性甲状腺肿17例,桥本甲亢11例,淋巴瘤样甲亢3例。传统组81例;平均(34.6±14.3)岁;甲状腺肿大Ⅱ度患者56例,Ⅲ度患者25例。病理类型为原发性甲亢58例,毒性结节性甲状腺肿15例,桥本甲亢6例,淋巴瘤样甲亢2例。两组年龄、性别、甲状腺肿大程度等术前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改良组:采用颈丛阻滞麻醉,于胸骨上切迹上2cm处顺皮纹做领状切口,长4~6cm。切开皮肤后用电刀继续切开至颈阔肌下,电刀分离皮瓣,上至甲状软骨基部,下抵胸骨切迹,两侧达胸锁乳突肌前缘。缝扎颈白线附近的颈前浅静脉。打开颈白线达腺体,不横断颈前肌群,游离双侧甲状腺后探查。用甲状腺拉钩拉开颈前肌群,分离切除椎体叶,用扁桃腺钳或手指于外科被膜与固有筋膜之间进行分离,使肿块侧甲状腺游离,再分离上极内侧与气管之间的甲状腺悬韧带直至上极最高位置,当分离至甲状软骨下角时切忌大把钳夹结扎,以免损伤喉上神经。继续向下外侧分离,紧贴腺体切断甲状腺中静脉,紧靠腺体分离切断结扎甲状腺下动静脉,显露甲状腺背侧,需放置引流管者选择直径5mm的细硅胶管自切口下另行戳孔引出,术后1~2d拔除。皮下组织以0号丝线间断缝合,皮肤用2-0至4-0的prolene 线行皮内缝合。传统组采用传统手术方式。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手术时间、术中术后出血量及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包括术后声嘶及声音低调、手足搐搦、甲低及复发发生率。

    1.4统计学分析

    2结果

    2.1两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比较改良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明显少于传统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及平均手术时间比较

    组别例数切口长度(cm)术中出血量(ml)手术时间(min)

    传统组818.2±1.1105.7±30.8108.1±23.9

    改良组1235.4±0.6*73.2±21.6*62.3±16.4*

    注:与传统组比较,*P<0.05

    2.2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改良组声嘶及低调、手足搐搦、甲低及复发发生率均明显低于传统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传统的甲状腺切除方法虽然手术方法规范,疗效可靠,但它强调在处理甲状腺上下极血管时,上极紧贴腺体,下极远离腺体逐一分离结扎血管,这样术中容易损伤血管,在分离甲状腺下动静脉时容易损伤喉返神经,另外亦可因血管变异而漏扎。而改良术式无论是在处理上极还是下极时均紧贴腺体,采用包膜内集束结扎,将血管与邻近腺体组织一起结扎,近侧端另加缝扎,使其牢固可靠,不易滑脱,避免了上述弊病,缩短了手术时间。同时,改良术式切口在胸骨上0.5~1cm,比传统的手术切口低1.0~2.5cm(传统手术切口在胸骨上2~3cm),平均长度也较传统术式明显缩短。手术切口低,下极暴露清楚,有利于下极血管分离及喉返神经的保护,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而且由于创面小,减少了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再出血的危险。

    本研究中,改良术式均未切断颈前肌群,缩短了手术时间,组织创伤小,愈合快,恢复好;而且保留了颈前肌群结构及功能的完整性,不会因肌肉断面与周围组织发生粘连而影响颈前肌群运动功能,亦不会因粘连造成吞咽时颈前区疼痛,同时减少了肌肉断端的出血[5]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830KB,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