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下半月》 > 2010年第7期 > 正文
编号:12027245
头针合背俞穴治疗抑郁症临床疗效观察
http://www.100md.com 2010年7月1日
第1页

    参见附件(1438KB,2页)。

     【摘要】目的:观察头针配合背俞穴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分组将48例抑郁症患者分为两组,每组24例,治疗组施以头针合背俞穴治疗,对照组服用文法拉辛缓释剂。结果:治疗组治愈5例,显效7例,有效1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1.7%;对照组治愈3例,显效5例,有效11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79.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针合背俞穴治疗抑郁症临床疗效较文拉法辛缓蚀剂好。

    【关键词】抑郁症;头针;背俞穴;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245.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14-173-2

    抑郁症是常见的情感性障碍,以持续的心境低落、快感缺乏为特征,常伴有睡眠异常、食欲减退、性欲减退等躯体症状,是一组以抑郁心境自我体验为中心的临床症状群或状态。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和竞争的日益加剧,其发病率呈逐年增高的趋势。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抑郁症的发生率约为3.1%,到2020年可能成为仅次于心脏病的第二大疾患。目前本病治疗多以西医为主,配合一些辅助疗法。笔者临床用针灸治疗该病24例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48例患者均为门诊患者,采用计算机方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24例。治疗组:男11例,女13例;年龄22-65岁,对照组:男9例,女15例,年龄20—63岁。两组性别、年龄对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病例选择

    参照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学会制定的CCMD—3(《中国精神障碍的分类与诊断标准》2001,第3版)诊断标准[1]。

    1.2.1诊断标准

    以心境低落为主要特征且持续至少2周,此期至少有下列症状中的4项:①丧失兴趣、无愉快感;②精力减退或疲乏感;③精神运动性迟滞或激越;④自我评价过低,或自责,或有内疚感;⑤联想困难,或自觉思考能力下降;⑥反复出现想死的念头,或有自杀、自伤行为;⑦睡眠障碍,如失眠、早醒或睡眠过多;⑧食欲降低,或体重明显减轻;⑨性欲减退。

    1.2.2严重标准

    社会功能受损,或给本人造成痛苦及不良后果。

    1.2.3纳入标准

    符合症状标准和严重标准,至少已持续2周。

    1.2.4排除标准

    排除器质性精神障碍或精神活性物质和非成瘾物质所致障碍。

    2治疗方法

    2.1治疗组

    取穴:头部腧穴:额中线、额旁2线、颞后线、颊车、百会。配穴:肝郁气滞型加肝俞、胆俞;肝郁脾虚型加肝俞、脾俞;心脾两虚型加心俞、脾俞;肝肾阴虚型加肝俞、肾俞。

    针刺方法:头针进针后施以快速捻转行针手法,每分钟200次左右,每次2-3分钟,留针30分钟。每10分钟行针一次,平补平泻。背俞穴采用快针法,静留针。每日1次,1个月为一个疗程。

    2.2对照组

    服用文拉法辛缓释剂20mg/次,每日1次口服,连续4周为一个疗程。

    3疗效观察

    3.1疗效判定标准

    以汉密顿抑郁量表减分率进行疗效评定。减分率I>75%为痊愈,I>50%为显效,≥25%为有效,<25%为无效。

    3.2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分析。组间差异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差异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临床总体疗效评价采用两独立样本的非参数检验。

    3.3结果

    两组对比,经Ridit分析,u=2.43,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见表l。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组别n治愈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

    治疗组245710291.7

    对照组243511579.2

    4讨论

    抑郁症属中医“郁证”范畴。中医对郁病的认识有悠久的历史,《内经》无郁病的病名,但对五气之郁有明确的论述,《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郁之甚者治之奈何,木郁达之,火郁发之,±郁夺之,金郁泻之,水郁折之[2]。为后人五郁及其治法奠定了郁证学说的基础。现多认为由郁怒、思虑、悲哀、忧愁等情志所伤,导致肝失疏泄、脾失运化、心神失常、脏腑阴阳气血失调而成,其总病机是“气机失调,脑神失控”,理气开郁、调畅气机、怡情易性为其治疗的基本原则。《素问·脉要精微论》指出:“头者精明之府”,张介宾注:“皆上升于头。”说明头部与人体内的各脏腑器官的功能有密切的关系。故选其头针额中线,位于头前部,从督脉神庭穴向前引一条长1寸的线,主治神志病;额旁2线,在头前部,从胆经头临泣穴向前引一条长1寸的线,颞后线,在头的颞部,胆经率谷与曲鬓的连线,二线疏理肝胆气机、调畅情志,主治肝胆疾患;颊车为十三鬼穴之鬼床,可以开关通络,清热散风,主治精神情志相关疾病,另取其为阳明要穴,可以通调气血,补益正气之功;百会穴位于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联线的交点处,首见于《针灸甲乙经》,归属督脉,别名“三阳五会”即百脉交会于此之意,根据阴阳理论,人体是由阴阳二气组成:阳主动,阴主静;阳主升,阴主降。阴阳二气的不断升降协调转化,才有人的正常生理活动,百会可以通调人体一身之阴阳,使阴平阳秘,调整脏腑功能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438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