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80例临床观察
http://www.100md.com
2010年7月1日
第1页 |
参见附件(716KB,1页)。
【摘要】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方法:选择13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80例,予以中医辨证治疗,同时口服莫沙比利;对照组50例,口服莫沙比利;疗程均为4周。结果:治疗组显效率68.75%,有效率28.75%,总有效率97.50%;对照组显效率44%,有效率38%,总有效率82%;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西医治疗,值得临床进一步观察应用。
【关键词】功能性消化不良;中西医结合疗法
【中图分类号】R2-0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14-174-1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以一系列慢性上腹部不适症状为主要表现。笔者近年来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FD患者8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观察病例共130例,均为本院门诊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80例,其中男36例,女44例;年龄(23-69)岁,平均(45.32±18.76)岁;病程1-11年。对照组50例,其中男24例,女26例;年龄21-70岁,平均(43.12±17.56)岁;病程1-10年。两组一般资料均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所有病例均符合国际公认的罗马Ⅱ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断标准[1]:患者1年内至少4周(不必连续)有上腹部疼痛或不适、腹胀、早饱、嗳气、反酸、烧心、恶心、呕吐等消化不良症状;胃镜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实验室、B超、X线检查排除肝、胆、胰腺疾病;无糖尿病、结缔组织病、肾脏病及精神病;无腹部手术史;排除肠道易激综合症。
1.3中医辨证分型参照《中西医结合消化病学》辨证标准[2],分为肝胃不和型、脾胃湿热型、脾胃虚弱型、胃阴不足型。
1.4治疗方法治疗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对照组单用西医治疗。4周为1疗程。
1.4.1中医治疗
1)肝胃不和型治法:疏肝理气。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白芍、枳壳、青皮、陈皮、香附、旋覆花、代赭石、砂仁、百合、乌药)。
2)脾胃湿热型治法:清热化湿。方药:小陷胸汤加减(黄连、半夏、地丁、公英、槟榔、瓜蒌、枳壳、厚朴、佩兰、焦三仙)。
3)脾胃虚弱型治法:益气健脾。方药:黄芪建中汤加减(黄芪、白芍、肉桂、浙贝母、乌贼骨、白术、广木香、砂仁、黄连、吴萸、甘草)。
4)胃阴不足型治法:滋阴和胃。方药:益胃汤加减(沙参、麦冬、生地、百合、乌药、焦三仙、枳壳、佛手、白芍、甘草)。
1.4.2西医治疗口服马来酸曲美布汀片,每次0.1g,每日3次。4周为1疗程。
1.5疗效评定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及《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4]拟订:(1)显效:主要临床症状如上腹疼痛或不适、腹胀、早饱、反酸、烧心恶心等消失,停药观察半年内未复发;(2)有效:主要临床症状及体征明显好转;(3)无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无改善。
1.6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2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间比较2组总有效率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果见表1。
表1 2组疗效比较例(%)
组别 n显效有效无效 总有效率
治疗组8055(68.75) 23(28.75)2(2.50) 97.50
对照组5022(44)19(38) 9(18)82
3讨论
FD又称非器质性消化不良和非溃疡性消化不良,其发病原因目前认为与胃肠动力障碍、精神、心理感染和应激等因素有关,心理、情绪、社会及环境因素在致病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病程缠绵难愈,易于复发。
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与情志不舒、饮食所伤、外邪内积、脾胃虚弱有关。病因病机涉及胃、脾、肝三脏。肝郁犯胃是FD的病理基础,病变早期以肝郁气滞为主,继则以肝郁胃热、肝郁湿阻为多;病久耗伤气阴,出现脾胃虚弱、胃阴不足等症。FD病理机转中的一个中心环节,由于肝郁气滞,疏泄失常,导致气机不畅,脾失健运,胃纳失权,谷反为滞,水反为湿,而出现一系列消化不良的症状。治疗中根据辨证分型给予疏肝理气、清热化湿、益气健脾、滋阴和胃等方药,收到很好的治疗效果。
莫沙比利是新一代胃肠动力药,为高选择性5一HT4受体激动剂,通过激活胃肠道的胆碱能中间神经元及肌间神经丛的5-HT4受体,使之释放乙酰胆碱,产生上消化道促动力作用,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病人上腹疼痛或不适、腹胀、早饱、反酸、烧心恶心等的胃肠道症状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716KB,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