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拿手法治疗小儿肌性斜颈100例临床疗效观察
http://www.100md.com
2010年7月1日
第1页 |
参见附件(676KB,1页)。
【摘要】目的:探讨手法治疗小儿肌性斜颈的临床疗效。方法:推拿手法治疗患侧胸锁乳突肌。结果:治疗的所有病例中,痊愈80例(80%),好转19例(19%),无效1例(1%),总有效率99.0%,年龄<3月开始手法治疗的患儿痊愈率高于3月以上的患儿,差异有高度统计意义(P<0.01)。结论:小儿肌性斜颈3月内开始推拿治疗疗效较佳。
【关键词】肌性斜颈;小儿;推拿
【中图分类号】R24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14-181-1
小儿肌性斜颈以头向患侧斜、前倾、颜面转向健侧为特点。一般系指一侧胸锁乳突肌痉挛造成的肌性斜颈[1]。笔者采用推拿手法治疗小儿肌性斜颈100例,临床疗效确切,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共100例,其中男65例,女35例;年龄<3月90例,3月以上10例。
1.2诊断依据
患儿一般在出生后可触及颈部包块,多位于胸锁乳突肌中下段。此肿块呈梭形,无压痛(部分患儿肿块经半年后可自行消退),少数患儿肿块不明显,仅有头部向患侧倾斜、颜面旋向健侧临床表现。所有病例经彩超检查示胸锁乳突肌内可及团块样、纹理增粗紊乱稍低回声区,符合小儿肌性斜颈超声表现。
2治疗手法
操作手法:操作前在患侧胸锁乳突肌处涂上玉米淀粉,防止损伤皮肤。
第一步:令患儿仰卧或取坐位,医者坐于患侧,用食指、中指和无名指的罗纹面从下面托住肿块,复以拇指罗纹面在肿块上面沿胸锁乳突肌方向作旋推揉捏15-20分钟,手法宜轻柔。医者用拇指与食中二指捏按拨离肿块10分钟左右,此间宜逐渐增加力度,以患儿能忍受为度。
第二步:医者一手按住患侧肩部,另一手按住患侧头部,使立位之头部向健侧扳动,摆动角度较治疗前最大摆动角度增加450为宜,每分钟40-50次,反复扳动3分钟。手法宜轻柔,不可过于生硬。以患儿能忍受为度。然后,让家长双手固定小儿双肩部,医者一手扶小旋转角度450-900为宜,拨伸力度以患儿有轻微痛苦为度。(即手法治疗时患儿有轻微啼哭,结束后啼哭亦相应停止)。反复旋转拨伸60次。注意用力适应,不可过猛,扳动旋转角度幅度不宜过大,以免造成软组织损伤,甚至造成环枢椎脱位。通过该步手法,可逐渐伸展拉长胸锁乳突肌。总疗程1~6月。
3结果
3.1疗效标准
参照《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2]拟定。痊愈:头颈部无歪斜,活动自如,各方向活动不受限。好转:头颈部歪斜及活动受限等症状明显改善,头颈轻度倾斜,活动轻度受限。无效:症状、体征无明显变化。
3.2治疗结果
治疗的所有病例中,痊愈80例(80%),好转19例(19%),无效1例(1.0%),总有效率99.0%。年龄<3月开始手法治疗的患儿痊愈率高于3月以上的患儿,差异有高度统计意义(P<0.01)。见表1。
表1 开始推拿治疗年龄与临床疗效比较例(%)
治疗年龄n痊愈好转无效
小于3个月807370
大于3个月207121
注:经统计分析P<0.01,两组存在显著差异。
4讨论
小儿肌性斜颈的病因与发病机制目前不甚清楚,现代医学多认为有以下原因;主要有静脉受阻学说、胸锁乳突肌先天性发育不良学说、遗传学说、动脉受阻学说、产伤、血肿学说、母亲单侧卧位、胎位不正、脐带缠脖等。多数学者认为小儿肌性斜颈的发病原因是胸锁乳突肌因静脉回流受阻。认为可能是在宫内头颈已长期处于过度侧屈受压的位置,使胸锁乳突肌的主要静脉或某一部分静脉压迫受阻,而动脉供血可能仍通畅,造成肌肉静脉回流障碍,使肌肉纤维水肿、变性,最终纤维组织代替坏死的肌纤维,使肌肉挛缩而致肌性斜颈。祖国医学认为小儿肌性斜颈是由于先天禀赋不足,产中又逢损伤造成局部气血运行逆乱,瘀血停滞所致[3],属“筋缩”、“痉证”范畴。运用推拿手法治疗本病,以达到舒筋活血通络、软坚散结消肿的目的。按揉患侧胸锁乳突肌促进肿块吸收,手法轻柔以放松患侧胸锁乳突肌,改善活动功能,并预防适应性痉挛发生。向健侧牵拉扳伸患侧胸锁乳突肌,纠正倾斜异常姿势。小儿肌性斜颈年龄越小治疗效果越好,尤其是3个月之内,考虑与小儿生长发育[4]有关,另一方面长时间向患侧倾斜,家庭护理不及时,患儿也容易养成固定姿势。长时间歪斜还容易造成患儿颜面部畸形、颈椎及胸椎代偿性侧凸。因双眼不在同一水平线上,还易产生视力疲劳而出现视力减退等。因此,早期发现并及时治疗是本病恢复的关键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676KB,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