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下半月》 > 2010年第9期 > 正文
编号:12020669
冠状动脉造影的临床价值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10年9月1日
第1页

    参见附件(727KB,1页)。

     【摘要】目的:分析冠状动脉造影的临床意义。方法:根据疾病类型,分析动脉穿刺及造影结果。结果:稳定型心绞痛组单支病变与多支病变相差不大,不稳定型心绞痛组以单支病变为主,心梗则以多支病变为主。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行冠脉介入诊疗是安全可靠的,并发症少,能减轻患者的痛苦,冠脉造影仍被视为冠心病诊断的“金标准”。

    【关键词】经桡动脉途径;桡动脉;冠脉造影术

    【中图分类号】R44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18-104-1

    通过分析180例临床诊断为冠心病患者经桡动脉途径冠脉造影的结果,旨在为临床诊治提供借鉴。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08年8月至2009年8月在我院临床诊断为冠心病者180例,男100例,女80例;平均年龄(64.3±17.8)岁。根据1979年WHO“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和诊断标准[1],将其分为三组:稳定型心绞痛组48例,男25例,女23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组90例,男61例,女29例;心肌梗死组42例,男30例,女12例。术前常规行Allens实验评价桡动脉、尺动脉侧枝循环情况,阳性者入选,无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出血性疾病等禁忌证。

    1.2方法

    对入选患者经桡动脉行冠脉造影术(Judkins法),分析动脉穿刺情况,并根据国际通用的直径法对造影结果进行评估[2]。具体方法:经冠脉造影后发现有1支或1支以上冠脉狭窄≥50%则为冠脉病变阳性;受累冠脉部分分为左主干、左前降支、左回旋支、第一对角支、第二对角支和右冠状动脉,腔径狭窄≥50%,且病变支数≥2支为多支病变。

    1.3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的比较用χ2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穿刺途径及成功率

    本组180例,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手术成功172例,成功率为95.6%;其中男性成功率为98%(98/100),女性成功率为92.5%(74/80)。另8例患者,经肱动脉穿刺成功7例(其中6例为女性),经股动脉穿刺成功1例。

    2.2三组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的比较

    180例患者中,冠脉造影阳性者124例,总阳性率为68.9%。其中心肌梗死组的阳性率显著高于稳定型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组(P<0.01),而不稳定型与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阳性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2.3三组冠状动脉造影病变支数分布情况

    冠脉造影结果阳性的124例中,稳定型心绞痛组单支病变与多支病变相差不大;不稳定型心绞痛组以单支病变为主;心肌梗死组则以多支病变为主。

    3讨论

    经桡动脉途径穿刺主要的优点是:①穿刺方便且血管并发症少。②患者术后即可下床,减少患者卧床时间和痛苦。但由于冠脉造影仅显示被造影剂充盈的管腔轮廓,通过管腔形态改变间接反映位于血管壁上的粥样硬化,因而存在局限性。①介入治疗前后应用的X线造影仅提供管腔直径的一个侧面,而不能显示其横截面积;②冠脉造影血管内腔病变狭窄程度测定依赖于邻近“正常”的血管节段,这种“正常”的血管段并非真正没有病变,在尸检中常发现广泛的动脉粥样硬化(包括冠状动脉);③冠脉造影不能测定冠脉内血流的速度及冠脉储备能力;④冠状动脉斑块大小与临床心血管事件不吻合,有些狭窄小于50%的病变由于斑块不稳定,其破裂的危险性超过了严重狭窄病变;⑤一些微小冠脉分支(直径<0.6mm)病变受到人肉眼分辨能力的限制;⑥微血管性心绞痛病变等。鉴于上述种种原因,目前已出现了一些新技术,如血管内超声显像(IVUS):①能在看似正常的部位检出早期的内膜增厚和斑块形成,在临床上有胸痛症状而造影无明显狭窄的人群中,对前降支的IVUS检查可在近70%的病人中检出早期的粥样硬化性病变;②有利于不稳定(易损性)斑块的检出;③可利用IVUS进行斑块进展、消退的研究,采用强化降脂治疗,粥样硬化斑块可发生消退。此外还有多普勒超声导丝和冠脉血管镜等,但这些新技术还存在相当多的问题亟待解决,如血管内超声需更换导丝增加了操作时间,超声探头偏大阻碍了严重狭窄病变的观察以及探头价格昂贵等均限制了临床应用。

    综上所述,冠状动脉造影在冠心病诊断方面有其无法取代的作用,尤其是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安全可行,其并发症少、成功率高,仍然是冠心病诊断最实用、最主要的方法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727KB,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