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有毒中药的合理应用
第1页 |
参见附件(1292KB,2页)。
近年来,伴随着中药的广泛应用,以及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制度的不断完善,中药已成为治疗疾病的主要工具。有毒中药如何合理的应用于临床,成为中医用药的特色之一,也就是民间俗称的“以毒攻毒”。目前,关于中药毒副反应的报道日益增多,与之相对应被列为有毒中药的品种越来越多。为避免和减少中药毒性反应的发生,用其利而避其害,合理应用有毒中药显得尤为重要,医药界应当予以足够的重视。就现代中药的研究来看中药中的毒性大致有两种情况,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有毒药物指毒就是药,毒性本身就是有效成分,凡治病之药皆为毒药或指药物的偏性。狭义的有毒药物指容易出现毒副作用的中药,也就是非药用部分。据记载早在西汉以前,“毒”与“药”不分,混称“毒药”,是古代药物的代名词,古人以“毒药”作为一切药物的总称,认为“毒”乃药之偏性。《神农本草经》中所指的药性“有毒”、“无毒”,泛指药性的强弱、刚柔、急缓。最早见于《周礼·天官记》:“聚毒药以供医事”,这里的“毒药”即是泛指所有的中药。《神农本草经》中记载:“若用毒药疗病,先起如黍栗,病去即止,不去倍之,取去为度”,这里的“毒药”指的是容易出现毒副作用的“有毒中药”。历代本草书籍在具体的药物的性味项下,均标明“剧毒”、“大毒”、“有毒”、“小毒”、“无毒”等,是指药物所具有大小不等的毒性或副作用。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292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