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下半月》 > 2012年第10期
编号:12353803
浅淡中医治疗黄疸
http://www.100md.com 2012年10月1日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2年第10期
     【关键词】中医治疗;黄疸

    【中图分类号】115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2)20-0077-02

    黄疸病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病症,是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症,其中目睛黄染尤为本病重要特征,本病相当于现代医学中肝细胞性黄疸、阻塞性黄疸和溶血性黄疸。如临床上常见的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胆囊炎,胆结石、钩端螺旋体病及某些消化系统肿瘤等引起的黄疸。

    1 黄疸的源流

    黄疸病的治疗源远流长,内容丰富,早在《内经》即有关于黄疽病名和主要症状的记载,如《素问·平人气象论》说:“溺黄赤,安卧者,黄疸,……目黄者曰黄疸。”《金匮要略》又把黄疸分为黄疸、谷疸、酒疸、女劳疸、黑疸五种,并对各种黄疸的形成机理、症状特点进行探讨。其创制的茵陈蒿汤成为历代治疗黄疸的重要方剂。《诸病源候论》又将其分为二十八候。而《圣济总录》又分为九疽、三十六黄。两书都记述了黄疸的危重证候“急黄”,并提到了“阴黄”一证。元代罗天益在《卫生宝鉴》进一步把阳黄与阴黄的辨证施治加以系统化,对临床具有较大指导意义。程钟龄在《医学心悟》中创制茵陈术附汤,成为治疗阴黄的代表方剂。《景岳全书》提出了“胆黄”的病名,认为“胆伤则胆气败,而胆液泄,故为此证”。

    2 黄疸的病因病机

    黄疸的病因、病机可用如下五点进行概括:一是感受时邪,邪从外袭,阻滞中焦,而致脾胃运化功能失常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577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