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未病”思想探析及临床应用(1)
【摘 要】 治未病是中医重要的防病治病思想,包含了未病先防,欲病防发,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的内容。其临床应用强调人们未病之时要注重保养身体,增强正气,未雨绸缪,防微杜渐;既病则早诊断,早治疗,防止疾病传变;瘥后巩固疗效,防止疾病复发。【关键词】 治未病;临床应用
【中图分类号】R2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4)18-0017-02
治未病是指采取预防或治疗手段,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的方法[1],是具有中医特色的重要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医在摄生保健和防病治病方面的特色,强调对疾病应该以预防为主。“治未病”理论源于《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提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即“治未病”之说。《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并治》谓“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强调了已病防变。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诊候第四》云:“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将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将人的状态分为“未病”、“将病”和“已病”三类。元代朱丹溪指出“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清叶天士也提出了“先安未受邪之地”的观点。三焦辨证与卫气营血两大体系的形成,标志着中医治未病思想体系基本确立[2]。综上所述,“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欲病防发、已病防变、瘥后调摄四个方面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551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