腺性膀胱炎的研究进展(1)
【摘要】通过查阅国内外有关腺性膀胱炎研究进展的文献,从腺性膀胱炎的发病机制、与膀胱肿瘤的相关性、临床诊断及治疗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关键词】腺性膀胱炎;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R694+.3【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5)10-0028-03
腺性膀胱炎(Cystitis glandularis,CG),又称为囊腺性膀胱炎(Cystitis cystica,CC),是以反复发作的尿频、尿急、尿痛、夜尿增多、尿失禁、遗尿、耻骨上区及会阴不适、下腹部坠胀、性交痛、每次尿量减少以及血尿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慢性膀胱疾病。1887年Von limbeck[1]首次描述了腺性膀胱炎。
1流行病学
1968年,有文献报道腺性膀胱炎发病率仅为0.1%~1.9%,认为其好发于女性,并认为是因女性易发生泌尿系感染所致[2]。但近年来通过一些学者的大量研究表明,腺性膀胱炎的发病率远高于此,由尸检时发现的膀胱黏膜的腺性膀胱炎的病理改变发生率为89%,男女发病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4]。
, 百拇医药
2病因学
目前腺性膀胱炎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组织转化可能是其病因。正常膀胱粘膜覆盖移行上皮,部分上皮转化为鳞状上皮或腺上皮,称为组织转化。腺性膀胱炎属膀胱粘膜组织转化性病变。膀胱粘膜腺上皮的来源有以下几种学说。
2.1上皮组织转化说在慢性刺激因素作用下,移行上皮组织转化为腺上皮,通过分泌粘液而达到自身保护目的。常见的慢性刺激因素包括感染、梗阻、物理刺激(结石、异物等)和化学致癌物等。慢性刺激使黏膜上皮形成上皮芽,伴有上皮芽的移行上皮细胞向下增殖,被挤压于黏膜固有层而形成移行上皮巢,即所谓的 Brunns′s巢[5] 。Brunns′s巢逐渐进展为腺性膀胱炎[6]。但是,Weiner等[7] 观察了100例肉眼观大体正常的膀胱标本,其中看到Brunns′s巢及腺性膀胱炎分别为89%及80%,仅1例既无Brunns′s巢亦无腺性膀胱炎。Walther等[8]观察了125例,其中看到Brunns′s巢及腺性膀胱炎分别为93.6%和71.2%,仅8例既无Brunns′s巢亦无腺性膀胱炎。这些研究表明,Brunns′s细胞巢的存在是正常的,但有感染等刺激因素作用时,可能会发生增生或变异。但以上结论只能作为推断,尚没有更直接的证据来支持。
, http://www.100md.com
2.2胚胎起源学说在胚胎期原始泄殖腔逐渐分离成直肠和泌尿生殖窦。但是脐尿管关闭异常会导致脐尿管囊或巢,或为泄殖腔分化时肠上皮残留,即细胞巢。Foot[9]和Emmett等[10] 也认同这一观点。但Weeler等[11] 指出,在输尿管及肾盂部位亦可发生囊性输尿管炎及囊性肾盂炎,甚至腺性输尿管炎及腺性肾盂炎,所以胚胎残余学说似乎有不合理的一面。
2.3Pund 退化学说此学说存在于很多临床疾病的研究中,即认为当正常组织失去了原有的功能后,就会退化到进化过程的上一个阶段,但此学说并无临床证据。
2.4其他巫嘉文等[12]认为腺性膀胱炎与人类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有关。有学者认为腺性膀胱炎的发生同体内的代谢异常和营养状态有关[13]。同时有学者提出盆腔脂肪过多的积聚使淋巴和静脉回流不畅造成黏膜下水肿,这可能会使膀胱黏膜局部环境中富含蛋白性液体,为组织增生提供了营养性介质[14]。还有学者认为前列腺增生症与腺性膀胱炎也存在某种联系[15]。
, http://www.100md.com
总之,以上的观点都缺乏足够的证据来阐明腺性膀胱炎的病因。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腺性膀胱炎与膀胱的慢性炎性刺激、结石、梗阻、神经源性膀胱及膀胱外翻等疾病有关。认为腺性膀胱炎的发生和发展是一个渐变的过程:移行上皮单纯增生→Brunn′s芽→Brunn′s巢→囊性膀胱炎→腺性膀胱炎。因此对于腺性膀胱炎的发病机制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3病理学
腺性膀胱炎在病理学可以分为以下四种类型[16-18]:移行上皮型:泌尿上皮巢呈圆形或卵圆形,形态相对规则,腺腔大小不一,腔缘整齐,囊状扩大的腺腔内有浓缩分泌物或尿酸盐结晶;肠上皮型:膀胱黏膜的腺体上皮内可见类似直肠粘膜内的杯状细胞,有时可见局部泌尿上皮化生,并且能够分泌黏液;前列腺上皮型:腺腔较大,皱壁较多而高低不等,腺上皮呈单层柱状、立方或假复层柱状、腺上皮表面有不规则微绒毛,细胞内有丰富的粗面内质网和分泌颗粒,腺上皮与间质之间有胶原样基膜;移行-前列腺上皮混合型:镜下同时存在Brunn′s巢和前列腺腺组织转化结构。有学者[19]统计了其所在医院20年间收治的154例腺性膀胱炎患者,发现其中移行上皮型占63%, 肠上皮型占25%,前列腺上皮型占9%,移行-前列腺上皮混合型占3%。
, 百拇医药
4与膀胱癌的关系
自从人们认识到腺性膀胱炎这种疾病以来,其是否为膀胱癌的癌前病变一直存在广泛的争议。现就此热点问题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4.1分子生物学肿瘤的发生离不开基因的突变,假设腺性膀胱炎与膀胱癌存在着联系的话,那么这两种疾病在膀胱黏膜上皮的基因变化上一定存在一致性。THRASHER等[20]应用免疫过氧化酶分析技术检测了结肠腺上皮蛋白单克隆抗体7E12H12在腺性膀胱炎及膀胱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发现这种蛋白在腺性膀胱炎和腺癌中的表达一致,提示腺性膀胱炎是膀胱癌的癌前病变。周兴等[21]研究表明ras蛋白在腺性膀胱炎和腺癌中的表达趋于一致,并且ras基因高表达的腺性膀胱炎患者发生腺癌的危险性明显增高,提示腺性膀胱炎的发生与癌变转化过程可能存在相同的基因调控机制。
4.2病理形态学腺性膀胱炎为膀胱粘膜的增生性病变,可发生在整个尿路上皮系统。有学者认为腺性膀胱炎在20岁以上的人群中很常见。如 Wiener[7]等报道了100例外观正常膀胱的尸检情况,年龄12 d~101岁,Brunn′s巢和腺性膀胱炎的出现率分别高达89%和60%。陈志强等[22]在进行尸检时发现了相同的情况。以上研究说明,膀胱组织转化性病变是一种常见的病理改变。腺性膀胱炎的发病率很高,而大部分患者无明显的临床症状,这可能说明其移行上皮一种良性的可逆性改变,当去除了诱发因素后,腺性膀胱炎可以自行消退。因此,腺性膀胱炎与膀胱癌无明显的关联,不能将其视为膀胱癌的癌前病变。, 百拇医药(安云昭 孙兆林)
【关键词】腺性膀胱炎;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R694+.3【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5)10-0028-03
腺性膀胱炎(Cystitis glandularis,CG),又称为囊腺性膀胱炎(Cystitis cystica,CC),是以反复发作的尿频、尿急、尿痛、夜尿增多、尿失禁、遗尿、耻骨上区及会阴不适、下腹部坠胀、性交痛、每次尿量减少以及血尿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慢性膀胱疾病。1887年Von limbeck[1]首次描述了腺性膀胱炎。
1流行病学
1968年,有文献报道腺性膀胱炎发病率仅为0.1%~1.9%,认为其好发于女性,并认为是因女性易发生泌尿系感染所致[2]。但近年来通过一些学者的大量研究表明,腺性膀胱炎的发病率远高于此,由尸检时发现的膀胱黏膜的腺性膀胱炎的病理改变发生率为89%,男女发病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4]。
, 百拇医药
2病因学
目前腺性膀胱炎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组织转化可能是其病因。正常膀胱粘膜覆盖移行上皮,部分上皮转化为鳞状上皮或腺上皮,称为组织转化。腺性膀胱炎属膀胱粘膜组织转化性病变。膀胱粘膜腺上皮的来源有以下几种学说。
2.1上皮组织转化说在慢性刺激因素作用下,移行上皮组织转化为腺上皮,通过分泌粘液而达到自身保护目的。常见的慢性刺激因素包括感染、梗阻、物理刺激(结石、异物等)和化学致癌物等。慢性刺激使黏膜上皮形成上皮芽,伴有上皮芽的移行上皮细胞向下增殖,被挤压于黏膜固有层而形成移行上皮巢,即所谓的 Brunns′s巢[5] 。Brunns′s巢逐渐进展为腺性膀胱炎[6]。但是,Weiner等[7] 观察了100例肉眼观大体正常的膀胱标本,其中看到Brunns′s巢及腺性膀胱炎分别为89%及80%,仅1例既无Brunns′s巢亦无腺性膀胱炎。Walther等[8]观察了125例,其中看到Brunns′s巢及腺性膀胱炎分别为93.6%和71.2%,仅8例既无Brunns′s巢亦无腺性膀胱炎。这些研究表明,Brunns′s细胞巢的存在是正常的,但有感染等刺激因素作用时,可能会发生增生或变异。但以上结论只能作为推断,尚没有更直接的证据来支持。
, http://www.100md.com
2.2胚胎起源学说在胚胎期原始泄殖腔逐渐分离成直肠和泌尿生殖窦。但是脐尿管关闭异常会导致脐尿管囊或巢,或为泄殖腔分化时肠上皮残留,即细胞巢。Foot[9]和Emmett等[10] 也认同这一观点。但Weeler等[11] 指出,在输尿管及肾盂部位亦可发生囊性输尿管炎及囊性肾盂炎,甚至腺性输尿管炎及腺性肾盂炎,所以胚胎残余学说似乎有不合理的一面。
2.3Pund 退化学说此学说存在于很多临床疾病的研究中,即认为当正常组织失去了原有的功能后,就会退化到进化过程的上一个阶段,但此学说并无临床证据。
2.4其他巫嘉文等[12]认为腺性膀胱炎与人类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有关。有学者认为腺性膀胱炎的发生同体内的代谢异常和营养状态有关[13]。同时有学者提出盆腔脂肪过多的积聚使淋巴和静脉回流不畅造成黏膜下水肿,这可能会使膀胱黏膜局部环境中富含蛋白性液体,为组织增生提供了营养性介质[14]。还有学者认为前列腺增生症与腺性膀胱炎也存在某种联系[15]。
, http://www.100md.com
总之,以上的观点都缺乏足够的证据来阐明腺性膀胱炎的病因。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腺性膀胱炎与膀胱的慢性炎性刺激、结石、梗阻、神经源性膀胱及膀胱外翻等疾病有关。认为腺性膀胱炎的发生和发展是一个渐变的过程:移行上皮单纯增生→Brunn′s芽→Brunn′s巢→囊性膀胱炎→腺性膀胱炎。因此对于腺性膀胱炎的发病机制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3病理学
腺性膀胱炎在病理学可以分为以下四种类型[16-18]:移行上皮型:泌尿上皮巢呈圆形或卵圆形,形态相对规则,腺腔大小不一,腔缘整齐,囊状扩大的腺腔内有浓缩分泌物或尿酸盐结晶;肠上皮型:膀胱黏膜的腺体上皮内可见类似直肠粘膜内的杯状细胞,有时可见局部泌尿上皮化生,并且能够分泌黏液;前列腺上皮型:腺腔较大,皱壁较多而高低不等,腺上皮呈单层柱状、立方或假复层柱状、腺上皮表面有不规则微绒毛,细胞内有丰富的粗面内质网和分泌颗粒,腺上皮与间质之间有胶原样基膜;移行-前列腺上皮混合型:镜下同时存在Brunn′s巢和前列腺腺组织转化结构。有学者[19]统计了其所在医院20年间收治的154例腺性膀胱炎患者,发现其中移行上皮型占63%, 肠上皮型占25%,前列腺上皮型占9%,移行-前列腺上皮混合型占3%。
, 百拇医药
4与膀胱癌的关系
自从人们认识到腺性膀胱炎这种疾病以来,其是否为膀胱癌的癌前病变一直存在广泛的争议。现就此热点问题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4.1分子生物学肿瘤的发生离不开基因的突变,假设腺性膀胱炎与膀胱癌存在着联系的话,那么这两种疾病在膀胱黏膜上皮的基因变化上一定存在一致性。THRASHER等[20]应用免疫过氧化酶分析技术检测了结肠腺上皮蛋白单克隆抗体7E12H12在腺性膀胱炎及膀胱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发现这种蛋白在腺性膀胱炎和腺癌中的表达一致,提示腺性膀胱炎是膀胱癌的癌前病变。周兴等[21]研究表明ras蛋白在腺性膀胱炎和腺癌中的表达趋于一致,并且ras基因高表达的腺性膀胱炎患者发生腺癌的危险性明显增高,提示腺性膀胱炎的发生与癌变转化过程可能存在相同的基因调控机制。
4.2病理形态学腺性膀胱炎为膀胱粘膜的增生性病变,可发生在整个尿路上皮系统。有学者认为腺性膀胱炎在20岁以上的人群中很常见。如 Wiener[7]等报道了100例外观正常膀胱的尸检情况,年龄12 d~101岁,Brunn′s巢和腺性膀胱炎的出现率分别高达89%和60%。陈志强等[22]在进行尸检时发现了相同的情况。以上研究说明,膀胱组织转化性病变是一种常见的病理改变。腺性膀胱炎的发病率很高,而大部分患者无明显的临床症状,这可能说明其移行上皮一种良性的可逆性改变,当去除了诱发因素后,腺性膀胱炎可以自行消退。因此,腺性膀胱炎与膀胱癌无明显的关联,不能将其视为膀胱癌的癌前病变。, 百拇医药(安云昭 孙兆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