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下半月》 > 2016年第2期
编号:12756746
消渴病的病机探讨
http://www.100md.com 2016年2月1日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下半月 2016年第2期
     【摘 要】 糖尿病常出现“三多一少”症状,多从阴虚燥热论治。近年来糖尿病的临床症状多有脾虚表现。笔者结合文献研究,总结历代医家从脾虚论治消渴的方法,分析脾虚与糖尿病并发症的关系,认为消渴病也应健运脾胃。

    【关键词】 消渴;病机;脾虚

    【中图分类号】R587.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04-0075-01

    糖尿病是影响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属中医 “消渴”范畴。《说文解字》中解释:“消”,涸,尽也,为消瘦、消耗、消散的意思;“渴”,干而欲饮的意思。历代医家多将消渴病机归纳为“阴虚燥热”,以口干多饮、多食、多尿,或伴消瘦为主要表现。但现今临床上已少见消渴的典型症状,2型糖尿病患者多有肥胖、少气懒言、神疲乏力、纳差、泄泻、面色萎黄、舌淡胖、苔白滑或腻、脉沉细弱等脾虚表现。因此笔者认为,脾虚证更符合现今消渴的病机。

    1 消渴脾虚证的文献研究

    《素问·经脉别论》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正常情况下,饮食水谷入内,经脾之运化,胃之腐熟,将精微物质散布全身,支持全身功能活动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644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