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下半月》 > 2016年第5期
编号:12857165
中医药防治耳眩晕的临床体会(3)
http://www.100md.com 2016年5月1日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下半月》 2016年第5期
     盖头为诸阳之会,脑为清灵之府,五脏之精血,六腑之清阳皆上会于此。内伤七情饮食劳倦损伤脾胃肝肾,导致阴阳失衡,气血逆乱,水停、湿滞、湿壅、浊蒙、化热、生风、蕴痰、痰淤、结淤(迷路动脉痉挛),因之气机受阻,升降失调。耳道清窍被内风、阴寒、水气、水湿、痰湿、痰火、浊淤、热邪等浊邪浸渍(耳迷路积水)、壅蒙(内淋巴腔积水膨胀、压力增高)、阻滞耳道清窍(内淋巴腔扩大)而发眩晕,耳道清窍得不到清阳、清气、精气的温润濡养,得不到真阴、气血的蒸腾气化(内耳末梢器缺氧),从而目眩反复发作。

    虚是耳眩晕的根源,阳虚不能化气行水,水气浸渍耳道、耳道积水是耳眩晕形成并容易复发的核心。水风火痰虚瘀是耳眩晕的病因病机总纲。肝阳上亢证、痰浊中阻证、髓海不足证、上气不足证、寒水上泛证是耳眩晕的临床常见证候。病变部位在:耳道清窍;病变脏腑是:肾(肾开窍于耳,肾主水液,肾生髓),肝(肝主疏泄),脾胃(脾主运化,脾升胃降)。病理特征是:耳道积水 ......
上一页1 2 3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3675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