痞证的中医药研究概况(1)
【摘要】痞证病因复杂,病势缠绵,且反复发作,严重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中医药治疗痞证具有一定的优势,现从痞证症候特点、病因病机和临床治疗方面将近年来有关痞证的中医药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痞证;中医药;研究进展;综述
【中图分类号】R25632【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7)08-0052-03
痞证,其病名首见于《内经》,称为“否”、“痞”、“痞满”、“痞塞”。《素问·五常政大论》曰:“备化之纪……其病痞”[1]。因症状部位多在心下,又称心下痞,《伤寒论》多将其描述为“心下痞”、“心下痞硬”、“心下痞而满”[2],主要表现以心下(胃脘部)痞塞不通,临床多称为“胃痞”。本病可与西医学中“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胃肠功能紊乱”等互参。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饮食习惯的改变,痞证的发病率也逐年升高,为脾胃系最为常见的一种病证,亦常出现在很多相关疾病中,并向年轻化发展[3]。痞证病因繁异,反复发作,病程缠绵,严重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现代西医学多以缓解症状为主[4],越来越多的人们看到了中医药的优势,现对近年来有关痞证的中医药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症候特点
关于痞证的症候描述不尽相同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984 字符。
【关键词】痞证;中医药;研究进展;综述
【中图分类号】R25632【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7)08-0052-03
痞证,其病名首见于《内经》,称为“否”、“痞”、“痞满”、“痞塞”。《素问·五常政大论》曰:“备化之纪……其病痞”[1]。因症状部位多在心下,又称心下痞,《伤寒论》多将其描述为“心下痞”、“心下痞硬”、“心下痞而满”[2],主要表现以心下(胃脘部)痞塞不通,临床多称为“胃痞”。本病可与西医学中“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胃肠功能紊乱”等互参。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饮食习惯的改变,痞证的发病率也逐年升高,为脾胃系最为常见的一种病证,亦常出现在很多相关疾病中,并向年轻化发展[3]。痞证病因繁异,反复发作,病程缠绵,严重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现代西医学多以缓解症状为主[4],越来越多的人们看到了中医药的优势,现对近年来有关痞证的中医药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症候特点
关于痞证的症候描述不尽相同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984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