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医案学发展历程简述(1)
【摘 要】 传统中医医案学历史研究未能十分重视现代医案学的成就。文章简要回顾中医医案学的发展历程,将其简要概括为萌芽、发展、成熟、繁荣四个时期,丰富和完善中医医案学的发展历史,同时针对目前本学科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要论述。
【关键词】 中医医案学; 医案;发展简史
【中图分类号】R249 【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8)02-0063-03
Abstract:Achievements in the subject of modern medical records was not included and valued .This paper briefly reviewed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record subject,which was summarized as germination, development, maturity, prosperity, meanwhile som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iscipline were discussed by the author.
Keywords:Chinese Medical Record Subject; Medical Record; Development History
医案是医家记录临床诊疗过程的文献资料,是中医几千年发展的基本载体之一,也是中医理论继承、发展的宝贵资源[1]。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医家的学术思想和诊疗经验、中医的学术创新和学术争鸣都在医案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中医医案以其“宣明往范,昭示来学”的重要价值,受到了历代医家的高度重视[2]。如名医余听鸿认为:“医书虽众,不出二义,经文、本草、经方为学术规矩之宗,经验、方案、笔记为灵悟变通之用,二者皆并传不朽。”中医医案学是以中医医案为研究对象,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以分析、提煉和总结中医临床实践记录为目的,研究中医诊治规律、临床思维特征、学术思想及相应研究方法的一门学科[3]。 研究中医医案学的首要问题是厘清中医医案学的发展历程,明确学科特点和定位[4]。但传统的医案学历史研究未能重视现代医案学的成就,有鉴于此,文章在结合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将中医医案学发展概括为萌芽时期(先秦、两汉)、发展时期(宋、金、元)、成熟时期(明、清、民国)和繁荣时期(建国后),兹分述如下。
1 萌芽时期(先秦、两汉)
先秦、两汉时期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确立时代,其标志为《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四部经典问世[5]。这一时期,从历史文献角度来看,中医医疗水平已经居于较高层次,但是医案学发展尚处于萌芽时期。医案数量较少,多散见于文史著作中,医案记载比较简单,重在叙事为主,医学价值有限,医案、医话、医论等混为一体。成书于东周时期的《周礼》载有:“民死则各书其所以而入于医师”“岁终则稽其医事,以制食,十全为上,十失一次之,十失二又次之,十失三又次之,十失四为下” 表明早在周代,医案记录已经成为医疗活动的一部分。有文字记载的医案多见于先秦诸子、史学著作中,如《左传》中秦医缓医和论治晋候之疾,《汉书·外戚传》载女医淳于衍用附子泽兰丸给新产许皇后服用,以致身死等。这一时期医案记载较为完整的要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扁鹊与太仓公的二十余则医案[6]。仓公所载医案记载了患者的姓名、住址、职业、病情、治疗、预后以及所用剂型,突出了仓公脉诊的特色。需要指出的是,仓公记载医案的目的与之前史学记事不同,重在“观其所失所得”,不断总结经验,以期提高自己医疗水平。
汉至唐代,中医学不断繁荣发展,本草学、临床各科取得了较大成就,仍然没有医案专著问世,医案资料多散见于经、史、艺文志中[7]。
2 发展时期(宋、金、元)
宋、金、元时期,虽然民族政权并存,但科学、文化、技术高度繁荣,统治阶层重视医药事业,有完善的医疗行政机构和医事制度,医学教育事业得到了极大发展,政府创建了校正医书局,校正《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古代医书,为中医文献保存、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医药事业步入繁荣昌盛、学术争鸣时期[8]。正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中医个案专著纷纷问世,其代表作为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和许叔微的《伤寒九十论》、《普济本事方》。《小儿药证直诀》由钱乙门人闫孝忠于公元1119年著成,载有钱乙亲手治愈的19则儿科医案,此书不仅是现存首部儿科专著,还开创了以论附案的编写体例,影响深远。许叔微于公元1133年著成《伤寒九十论》,分为九十证,每证一案,先举医案,后列评论,类似今日医案分析与讨论,此书被誉为我国第一部医案专著,后人有“医案之作,盖始于宋许叔微”。许氏晚年所著之《普济本事方》,虽为方书,但在个别方后附有验案,以印证方剂疗效,开创了以方附案的编写体例。
受钱乙、许叔微影响,金、元不少医家采取了上述编写体例,著书立说,如张子和的《儒门事亲》、李东垣的《脾胃论》《兰室秘藏》、朱丹溪的《格致余论》等。
这一时期医案不仅受到医学家所重视,而且已经成为官方医学考试内容之一,如宋代规定,医学生理论考试每年三场,前两场考三经大义题,第三场考假令病法三道,类似今日的病案分析题。此外,高年级的医学生还要轮流为其他三学(太学、律学、武学)学生及各营将士治病,并记录在案[9]。
概括起来,这一时期中医医案发展特点为:有医案专著开始问世;医案考试成为官方规定;个案总结逐渐为医家所重视;以方附案、以论附案的编写体例意在印证医学理论的正确或方药的效验[10];医案、医话、医论三者不分。
3 成熟时期(明、清)
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国家长期统一稳定,文化、科学取得多方面的成就。中医学在承袭宋、金、元的基础上,名医辈出,医著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群,据统计现存明代个案专著30余种,清代医案近300种[11]。这一时期由于温补学派、温病学派先后兴起以及临床各科日趋分化成熟,医案著作具有鲜明的学派特点、流派特点、专科特点,如反映温补学术思想的薛立斋的《内科摘要》,反映温病学思想的《临证指南医案》《吴鞠通医案》《王孟英医案》等,反映经方特色的陈念祖的《南雅堂医案》等,杨继洲的《针灸大成》中有针灸医案30则,傅仁宇《审视瑶函》中有眼科前贤医案22例,则是专科医案的体现。, http://www.100md.com(屈杰 赵天才)
【关键词】 中医医案学; 医案;发展简史
【中图分类号】R249 【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8)02-0063-03
Abstract:Achievements in the subject of modern medical records was not included and valued .This paper briefly reviewed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record subject,which was summarized as germination, development, maturity, prosperity, meanwhile som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iscipline were discussed by the author.
Keywords:Chinese Medical Record Subject; Medical Record; Development History
医案是医家记录临床诊疗过程的文献资料,是中医几千年发展的基本载体之一,也是中医理论继承、发展的宝贵资源[1]。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医家的学术思想和诊疗经验、中医的学术创新和学术争鸣都在医案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中医医案以其“宣明往范,昭示来学”的重要价值,受到了历代医家的高度重视[2]。如名医余听鸿认为:“医书虽众,不出二义,经文、本草、经方为学术规矩之宗,经验、方案、笔记为灵悟变通之用,二者皆并传不朽。”中医医案学是以中医医案为研究对象,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以分析、提煉和总结中医临床实践记录为目的,研究中医诊治规律、临床思维特征、学术思想及相应研究方法的一门学科[3]。 研究中医医案学的首要问题是厘清中医医案学的发展历程,明确学科特点和定位[4]。但传统的医案学历史研究未能重视现代医案学的成就,有鉴于此,文章在结合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将中医医案学发展概括为萌芽时期(先秦、两汉)、发展时期(宋、金、元)、成熟时期(明、清、民国)和繁荣时期(建国后),兹分述如下。
1 萌芽时期(先秦、两汉)
先秦、两汉时期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确立时代,其标志为《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四部经典问世[5]。这一时期,从历史文献角度来看,中医医疗水平已经居于较高层次,但是医案学发展尚处于萌芽时期。医案数量较少,多散见于文史著作中,医案记载比较简单,重在叙事为主,医学价值有限,医案、医话、医论等混为一体。成书于东周时期的《周礼》载有:“民死则各书其所以而入于医师”“岁终则稽其医事,以制食,十全为上,十失一次之,十失二又次之,十失三又次之,十失四为下” 表明早在周代,医案记录已经成为医疗活动的一部分。有文字记载的医案多见于先秦诸子、史学著作中,如《左传》中秦医缓医和论治晋候之疾,《汉书·外戚传》载女医淳于衍用附子泽兰丸给新产许皇后服用,以致身死等。这一时期医案记载较为完整的要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扁鹊与太仓公的二十余则医案[6]。仓公所载医案记载了患者的姓名、住址、职业、病情、治疗、预后以及所用剂型,突出了仓公脉诊的特色。需要指出的是,仓公记载医案的目的与之前史学记事不同,重在“观其所失所得”,不断总结经验,以期提高自己医疗水平。
汉至唐代,中医学不断繁荣发展,本草学、临床各科取得了较大成就,仍然没有医案专著问世,医案资料多散见于经、史、艺文志中[7]。
2 发展时期(宋、金、元)
宋、金、元时期,虽然民族政权并存,但科学、文化、技术高度繁荣,统治阶层重视医药事业,有完善的医疗行政机构和医事制度,医学教育事业得到了极大发展,政府创建了校正医书局,校正《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古代医书,为中医文献保存、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医药事业步入繁荣昌盛、学术争鸣时期[8]。正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中医个案专著纷纷问世,其代表作为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和许叔微的《伤寒九十论》、《普济本事方》。《小儿药证直诀》由钱乙门人闫孝忠于公元1119年著成,载有钱乙亲手治愈的19则儿科医案,此书不仅是现存首部儿科专著,还开创了以论附案的编写体例,影响深远。许叔微于公元1133年著成《伤寒九十论》,分为九十证,每证一案,先举医案,后列评论,类似今日医案分析与讨论,此书被誉为我国第一部医案专著,后人有“医案之作,盖始于宋许叔微”。许氏晚年所著之《普济本事方》,虽为方书,但在个别方后附有验案,以印证方剂疗效,开创了以方附案的编写体例。
受钱乙、许叔微影响,金、元不少医家采取了上述编写体例,著书立说,如张子和的《儒门事亲》、李东垣的《脾胃论》《兰室秘藏》、朱丹溪的《格致余论》等。
这一时期医案不仅受到医学家所重视,而且已经成为官方医学考试内容之一,如宋代规定,医学生理论考试每年三场,前两场考三经大义题,第三场考假令病法三道,类似今日的病案分析题。此外,高年级的医学生还要轮流为其他三学(太学、律学、武学)学生及各营将士治病,并记录在案[9]。
概括起来,这一时期中医医案发展特点为:有医案专著开始问世;医案考试成为官方规定;个案总结逐渐为医家所重视;以方附案、以论附案的编写体例意在印证医学理论的正确或方药的效验[10];医案、医话、医论三者不分。
3 成熟时期(明、清)
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国家长期统一稳定,文化、科学取得多方面的成就。中医学在承袭宋、金、元的基础上,名医辈出,医著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群,据统计现存明代个案专著30余种,清代医案近300种[11]。这一时期由于温补学派、温病学派先后兴起以及临床各科日趋分化成熟,医案著作具有鲜明的学派特点、流派特点、专科特点,如反映温补学术思想的薛立斋的《内科摘要》,反映温病学思想的《临证指南医案》《吴鞠通医案》《王孟英医案》等,反映经方特色的陈念祖的《南雅堂医案》等,杨继洲的《针灸大成》中有针灸医案30则,傅仁宇《审视瑶函》中有眼科前贤医案22例,则是专科医案的体现。, http://www.100md.com(屈杰 赵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