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34例临床观察(1)
【摘 要】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8例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4例,两组均给予骨科基础治疗,其中对照组给予依托考昔口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电针治疗,观察两组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神经间歇性跛行距离较治疗前均有明显增加,且观察组行走距离增加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两组治疗后VAS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观察组治疗后IL-1α、TNF-α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IL-1α、TNF-α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91.17%,明显高于对照组76.47% (P<0.05)。治疗期间两组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可明显减轻其炎症水平,有效改善神经间歇性跛行距离,明显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关键词】 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中西医结合;腰腿痛;神经间歇性跛行
【中图分类号】R681.5+5 【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8)06-0083-03
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Degenerative Lumbar Spinal Stenosis,DLSS),是腰椎退行性变(包括腰椎椎管、神经根管、侧隐窝及椎间孔)导致骨性或纤维结构异常,引起脊髓或神经走行区各径线缩短,压迫硬膜囊、脊髓或神经根,从而产生腰痛、神经间歇性跛行、下肢麻痛等相应神经功能障碍的一类疾病[1]。DLSS已经成为临床老年性腰腿痛主要原因之一,其典型特征为腰腿痛及神经间歇性跛行。目前,西医多采用手术治疗,包括椎管减压术或椎管减压植骨融合术等,均可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2]。但手术治疗也因出血量大、麻醉等风险,难以被老年尤其基础疾病较多的患者所接受。而多数患者采取保守治疗,症状均可得到缓解,且鲜有不良反应发生。近年来,中医药保守治疗DLSS也发挥着重要作用[3]。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DLSS,统计并分析其疗效,旨在总结出一种有效改善DLSS患者腰腿痛及神经间歇性跛行症状的保守治疗方法,以提高其生活质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贵阳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骨一科收治住院的68例DLSS患者,随机以1∶1的比例分为对照组34例、观察组34例。其中对照组:男15例,女19例;年龄54~77岁, 平均(65.73±7.19)岁;病程4~23个月, 平均(11.38±4.27)个月。观察组:男13例,女21例;年龄52~78岁, 平均 (66.59±6.32) 岁;病程6~22个月, 平均(12.43±3.54)个月。纳入标准:所有患者通过临床症状与体征及相关影像学检查确诊为DLSS,中医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4],符合气虚血瘀型;长期反复的腰腿痛及神经间歇性跋行,跋行距离≤500 m;腰过伸查体(+);自愿接受我科治疗方案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先天性椎管狭窄、血管源性破行或脊髓源性跋行者;伴有腰椎椎体滑脱、腰椎结核、腰椎峡部裂者;合并有严重的心腦血管疾病、肝肾、血液系统疾病、严重糖尿病者及精神病患者;己接受其他相关治疗,可能对本研究的观察指标造成一定的影响。
1.2 方法 两组均给予骨科基础治疗(参照《腰椎管狭窄症手术治疗规范中国专家共识(2014年)》[5]中保守治疗方案):①所有患者避免弯腰、久坐、负重,并指导其适当腰背肌肉功能锻炼;②活血化瘀药:注射用血栓通(冻干)(广西梧州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规格:150mg/支;批号:Z20025652)静滴,300 mg/次,1次/d;③营养神经类药物:甲钴胺胶囊(扬子江药业集团南京海陵药业有限公司;规格:0.5 mg/粒;批号:H20052315)0.5 mg 口服,1粒/次,3次/d。对照组:依托考昔片(Frosst Iberica SA;规格:60mg/片;批号:J20130132)口服,1片/次,1次/d,共治疗2周。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电针治疗:以补肾壮腰、通经活络止痛为原则,选取腰夹脊穴、肾俞、足三里、三阴交、委中、昆仑、血海。患者取俯卧位,然后尽可能暴露针刺取穴的操作部位,定位并标记穴位后常规消毒,腰部选用中长的针灸针(0.30 mm×40 mm),臀部穴位选用较长的针灸针(0.35 mm×75 mm),下肢穴位选用中长的针灸针(0.30 mm×40 mm),进针后患者自觉有酸、麻、胀、痛等针感时,采用电子针灸SDZ-II型治疗仪治疗,留针30 min,1次/d,治疗6 d,休息1 d,共治疗2周。
1.3 观察指标 采用VAS(视觉模拟疼痛评分)评价治疗前与治疗后疼痛程度的变化。用10公尺的刻度尺表示疼痛的程度,“0”代表无痛,“10”代表疼痛难以忍受,数字越大代表疼痛越严重[6]。治疗前后测量并记录患者神经间歇性跛行距离(测量前嘱患者静止休息半小时后开始行走,行走一段距离后出现单侧或双侧腰腿痛症状加重及下肢无力、麻木,需要蹲下或坐下休息后停止,记录行走距离),评价距离改变情况,距离改变数值越大代表效果越好。治疗前后分别于空腹时以促凝管采取静脉血,在室温下自然凝固,凝后离心分离血清,-80℃冰箱保存,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炎性因子TNF-α、IL-1α的浓度。记录两组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
1.4 疗效评定 临床疗效评判标准参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4]制定。腰腿痛症状消失,功能基本恢复正常者为临床治愈;腰腿痛减轻,劳累后仍有疼痛者为好转;症状、体征无改善者为未愈。临床总有效率=(临床治愈+好转)例数/总例数×100 %。
1.5 统计学分析 数据均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方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加减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http://www.100md.com(李永强 杨家锋 吴红)
【关键词】 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中西医结合;腰腿痛;神经间歇性跛行
【中图分类号】R681.5+5 【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8)06-0083-03
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Degenerative Lumbar Spinal Stenosis,DLSS),是腰椎退行性变(包括腰椎椎管、神经根管、侧隐窝及椎间孔)导致骨性或纤维结构异常,引起脊髓或神经走行区各径线缩短,压迫硬膜囊、脊髓或神经根,从而产生腰痛、神经间歇性跛行、下肢麻痛等相应神经功能障碍的一类疾病[1]。DLSS已经成为临床老年性腰腿痛主要原因之一,其典型特征为腰腿痛及神经间歇性跛行。目前,西医多采用手术治疗,包括椎管减压术或椎管减压植骨融合术等,均可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2]。但手术治疗也因出血量大、麻醉等风险,难以被老年尤其基础疾病较多的患者所接受。而多数患者采取保守治疗,症状均可得到缓解,且鲜有不良反应发生。近年来,中医药保守治疗DLSS也发挥着重要作用[3]。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DLSS,统计并分析其疗效,旨在总结出一种有效改善DLSS患者腰腿痛及神经间歇性跛行症状的保守治疗方法,以提高其生活质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贵阳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骨一科收治住院的68例DLSS患者,随机以1∶1的比例分为对照组34例、观察组34例。其中对照组:男15例,女19例;年龄54~77岁, 平均(65.73±7.19)岁;病程4~23个月, 平均(11.38±4.27)个月。观察组:男13例,女21例;年龄52~78岁, 平均 (66.59±6.32) 岁;病程6~22个月, 平均(12.43±3.54)个月。纳入标准:所有患者通过临床症状与体征及相关影像学检查确诊为DLSS,中医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4],符合气虚血瘀型;长期反复的腰腿痛及神经间歇性跋行,跋行距离≤500 m;腰过伸查体(+);自愿接受我科治疗方案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先天性椎管狭窄、血管源性破行或脊髓源性跋行者;伴有腰椎椎体滑脱、腰椎结核、腰椎峡部裂者;合并有严重的心腦血管疾病、肝肾、血液系统疾病、严重糖尿病者及精神病患者;己接受其他相关治疗,可能对本研究的观察指标造成一定的影响。
1.2 方法 两组均给予骨科基础治疗(参照《腰椎管狭窄症手术治疗规范中国专家共识(2014年)》[5]中保守治疗方案):①所有患者避免弯腰、久坐、负重,并指导其适当腰背肌肉功能锻炼;②活血化瘀药:注射用血栓通(冻干)(广西梧州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规格:150mg/支;批号:Z20025652)静滴,300 mg/次,1次/d;③营养神经类药物:甲钴胺胶囊(扬子江药业集团南京海陵药业有限公司;规格:0.5 mg/粒;批号:H20052315)0.5 mg 口服,1粒/次,3次/d。对照组:依托考昔片(Frosst Iberica SA;规格:60mg/片;批号:J20130132)口服,1片/次,1次/d,共治疗2周。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电针治疗:以补肾壮腰、通经活络止痛为原则,选取腰夹脊穴、肾俞、足三里、三阴交、委中、昆仑、血海。患者取俯卧位,然后尽可能暴露针刺取穴的操作部位,定位并标记穴位后常规消毒,腰部选用中长的针灸针(0.30 mm×40 mm),臀部穴位选用较长的针灸针(0.35 mm×75 mm),下肢穴位选用中长的针灸针(0.30 mm×40 mm),进针后患者自觉有酸、麻、胀、痛等针感时,采用电子针灸SDZ-II型治疗仪治疗,留针30 min,1次/d,治疗6 d,休息1 d,共治疗2周。
1.3 观察指标 采用VAS(视觉模拟疼痛评分)评价治疗前与治疗后疼痛程度的变化。用10公尺的刻度尺表示疼痛的程度,“0”代表无痛,“10”代表疼痛难以忍受,数字越大代表疼痛越严重[6]。治疗前后测量并记录患者神经间歇性跛行距离(测量前嘱患者静止休息半小时后开始行走,行走一段距离后出现单侧或双侧腰腿痛症状加重及下肢无力、麻木,需要蹲下或坐下休息后停止,记录行走距离),评价距离改变情况,距离改变数值越大代表效果越好。治疗前后分别于空腹时以促凝管采取静脉血,在室温下自然凝固,凝后离心分离血清,-80℃冰箱保存,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炎性因子TNF-α、IL-1α的浓度。记录两组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
1.4 疗效评定 临床疗效评判标准参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4]制定。腰腿痛症状消失,功能基本恢复正常者为临床治愈;腰腿痛减轻,劳累后仍有疼痛者为好转;症状、体征无改善者为未愈。临床总有效率=(临床治愈+好转)例数/总例数×100 %。
1.5 统计学分析 数据均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方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加减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http://www.100md.com(李永强 杨家锋 吴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