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下半月》 > 2018年第8期
编号:13285532
半夏泻心汤治疗痞证验案举隅
http://www.100md.com 2018年8月1日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下半月》 2018年第8期
     【摘 要】 痞证以“心下痞,按之濡”为主证,其证错综复杂,用药多为寒热并行。半夏泻心汤主治寒热错杂之痞证,文章结合“否”“泰”之卦与临床医案,对痞证症用半夏泻心汤治疗进行论述。

    【关键词】 痞证;半夏泻心汤;否卦

    【中图分类号】R249.8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8)16-0074-02

    半夏泻心汤最早见于张仲景的《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1]。(149)”,《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云:“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2]。(10)”此方由半夏半升(洗)、黄连一两、黄芩三两、干姜三两、人参三两、大枣十二枚、炙甘草三两组成,主治寒热错杂之痞证,症见心下痞,但满而不痛,或呕吐或肠鸣下利。

    1 方解

    1.1 病机 “痞证”的病名首见于《黄帝内经》,称之为“否”、“否塞”、“否隔”[3]。仲景在《伤寒论》中治疗痞证设立的是泻心汤,有大黄黄连、附子、半夏、甘草、生姜五个泻心汤。其中半夏泻心汤主要治疗是寒热错杂之痞证,即太阴脾虚寒,阳不足导致阴位少阳与胃热导致的阳位少阴同时存在,从而出现阴气无以升,阳气无以降的阴阳否塞之证候。

    1.2 否、泰卦象解 《素问·六微旨大论》云:“言天者求之本,言地者求之位,言人者求之气交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813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