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人类学视域下傣药命名的医药文化内涵探析(2)
芽喃默(飞扬草):傣语“南默”指白色的似乳汁的汁液。傣医认为,此药味酸、微辣、性凉,有清火解毒、杀虫止痒的功效。嘿涛勒(凤庆鸡血藤):傣语“勒”指“血”。该药用植物枝条被砍伤后会流出暗红色的状如血(勒)的树脂。傣医认为此药味苦、涩、性凉,有清火解毒、补血止血的功效。
罗埋亮(朱瑾):傣语“亮”指红色。傣医认为此药味微甜,性平,有补血调经、收涩止泻之功效。
宾蒿(臭茉莉):“蒿”指白花。傣医认为此药味苦,微甜,有清火解毒,消肿止痛、止咳化痰、通乳下乳、行气消胀等功效。
有的傣药命名甚至直接体现了药物颜色与其所对应的功效之间的联系。如“皇旧罕(旱莲草)”,傣语“罕”有“金黄色”之意,而傣医认为此药有除风、解毒、止痛(皇旧)等功效。再如“娜罕(羊耳菊)”,指此植物开金黄色(罕)的花,具有祛除(娜)病毒邪气的功效。“嘿亮郎(铁腾)”,傣语“亮”本指红色,这里类比为如血一样的颜色。“郎”指停止,凝固之意。傣医认为此药有快速止血的作用,故名[7]。
2.2 药物气味与功效 在表1中,单独以气味命名的药物排在形体、药用功效及颜色等理据之后,位居第四。而在表2中,各复合理据中有气味理据的也占到总数的11.7%,这说明,药物气味同样是傣药命名的重要理据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920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