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过敏与肠道屏障功能障碍的研究概况(2)
1.2.1 IgE介导型食物过敏 IgE介导型食物过敏反应(属I型变态反应)作为主要机制,目前对其研究最为广泛:食物变应原通过呼吸道吸入或者消化道进入易感者体内之后,变应原会诱导产生特异性IgE,与存在于肥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巨噬细胞等细胞上具有亲和力的受体相结合,此时机体处于致敏阶段。当再次接触变应原后,变态反应就会被激发,随之与致敏肥大细胞、嗜碱粒细胞表面的IgE抗体特异性结合,使其脱颗粒,释放出组胺、5-羟色胺等大量生物活性介质,并作用于效应组织和器官[7-8], 引发的症状会在数分钟至1h之内出现,因此,也称之为速发型超敏反应[9]。目前临床诊断IgE型食物过敏可以采用皮肤试验、血常规、血清过敏原特异性IgE(sIgE)测定、斑贴试验、分泌物嗜酸性粒细胞检查等,还有被称为“金标准”的双盲安慰剂对照激发试验[10],但这些方法尚有需要改进、完善的地方,比如双盲安慰剂对照激发试验,虽然是食物过敏诊断的金标准,但因该方法具有严重过敏反应的风险,且程序复杂,故而该方法一般只能在少数条件完备的过敏诊断中心使用。同理,临床上治疗IgE型食物过敏的方法也有很多,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抗组胺药物、酮替芬、皮质激素、肾上腺素等[11],但大多数食物过敏是无法根治的,且部分病人也存在着药敏反应,会加重自身的过敏症状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020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