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 > 2007年第3期
编号:11544008
中外医药交流的一些史实(1)
http://www.100md.com 2007年3月1日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 2007年第3期
     1 各地区各民族医药的总和

    祖国医药向来是无私的对外介绍、传播,而且更是善于吸收外来医药文化的,这是祖国医药学的优良传统之一。查阅祖国医学体系的形成,便是各地区、各民族医药学术和经验的总和,这些在《内经》的“异法方宜论”里,已经记载得很详细,原文说:“东方之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食鱼而嗜咸,……鱼者,使人热中,盐者胜血,故其民皆黑色疏理,其病皆为疮疡,其治宜砭石,故砭石者,亦从东方来。西方者,金玉之域,沙石之处……其民陵居而多风,水土刚强,不衣而褐荐,华食而脂肥,故邪不能伤其形体,其病生于内,其治宜毒药,故毒药者,亦从西方来。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螨,故灸焫者,亦从北方来。南方者,……其地下,水土弱,雾露之所聚也,其病挛痹,其治宜微针,故九针者,亦从南方来。中央者,其地平以泾,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蹻,故导引按趼者,亦从中央出也。故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在这一段事实里,不但充分反映出祖国医学是各地区各民族医药的总和,而且也反映出了不同时代的生活经济情况,从而可以理解出我们祖国医药形成的长期性、曲折性和复杂性。

    从《本草经》里,也可以看出这一迹象来,如“胡麻、蒲萄”,相传是张骞从西域带回来的;“薏苡仁”是马援从交趾带回来的,很快的就广为种植,广泛应用,并且充分肯定它的用途,吸收为历古相传的本草书藉里去。

    2 中国医药对外域的传播及其贡献

    中国医药的对外流传,虽由来已久,具体的记载从汉朝说起。因为当时物资交流的频繁,外面的有效药物,带进华夏大地;同时中原的药物和医疗方法,也随着交流陆续传播出去,一直深受少数民族和外域人们所欢迎。

    到了南北朝,中外医学的交流就更频繁、昌盛,后魏时敦煌人士宋云到西方求法,在宋云行记里曾经有如下的一段记载:“神龟二年(即梁武帝天监十八年,公元519年)十二月初,人乌场国……国王见大魏使来,拜受诏书……王又问曰:彼国(即指中国)亦出圣人否?云具说……管辂善卜,华佗治病;左慈方术,如此之事,分别说之。”(见雒阳伽蓝记卷五)。当时的乌场国在北印度,可证6世纪初,印度已经知道中国早有杰出的名医。

    公元562年,吴人智聪携明堂图及医书前往日本,为针灸传入日本之始。

    唐代义净法师,自述在印度20余年,以祖国医药为人治愈疾病。在《内法传卷三》里记载:“若患热病者,即熟煎苦参汤饮之为善,茗亦佳也,自离故国,向二十余年,但以此疗身,颇无他疾。且如神州药石根茎之类,数乃四百有余,多并色味精奇,香气芬郁,可以蠲疾,可以王神,针灸之医,诊脉之术,瞻部州中,无加也。长年之药,惟东夏焉。良以连罔雪域,接岑香山,异物奇珍,咸萃于此。故体人像物,号曰神州,五天之内,都不加尚,四海之中,孰不钦奉。”这一段记载里,可知当时中国医药已为印度人民的健康服务。

    至于祖国医药为兄弟民族服务,更是唐代医家的美德,常常反映于字里行间。如孙思邈的“论大医精诚”里记载有:“若有疾,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贫、富、怨、亲、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亲之想。”王冰在《内经注自》序里也谈到:“君臣无夭枉之机,夷夏有延龄之望。”《千金翼方·卷二十六》又记载了甄权曾随李龚兴出镇潞州,针治深州刺史成君绰所患“头肿喉塞”的重病,很快就见效。因此“缙绅之士,多写权图,略遍华裔。”(按裔即“文献通考”“四裔考”之裔,即中原以外之地域。)

    以上所引,多系指、泛指域外之地。

    此外,朝鲜、安南等地,不仅在唐代,早在春秋时代,中医药学就已经传播过去了。唐代对于吐蕃(西藏)的协助,更是不遗余力,包括百工技艺,医药是其中的一部分,曾由文成公主亲自领导译述方书。

    唐代的造船工业比较先进,能造极大的海船。据阿拉伯人苏莱曼东游笔记记载有:“大中时候(公元847~859年)波斯湾风浪险恶,只有中国大船可以航行无阻。波斯、阿拉伯东来的货物,都装在中国船里,运行中国的广州、泉州、杭州、扬州,来交换货物,尤其扬州停泊得最多,因为扬州是长江运河的交叉点,又是国都长安的交通海上要道。此时中国的对外交通相当发达,因而对中外医学交流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药物的交流大都是由海路上来往。有些宗教人士往往采用西域的陆路来往,这些陆地交通是由长安、敦煌经过今日的新疆,转往印度和波斯、阿拉伯地区。这些宗教人士,一方面把中国医药学带到国外去,同时又把国外的医药学传播进来,出去的人带出去,回来的人又带进来。他们终日辛勤奔波,带来带去。因为当时佛教徒必须精通五明学,方能算是高僧大德,必得具备这种水准,才能有去国外求学的资格,外域的高僧才能有到中国请学的资格。五明学里有一种是“医方明”,就是拿药物来治病的学问,因此东方与西方之间的医学便更进一步广泛交流。

    在唐代,我国的医药学传授到日本达到盛况空前的状况。

    日本在我国的唐代以前,医药还是处在草昧时代,谈不到学术和理论。虽然有人把中国的《明堂图》等书籍带到日本,但是没有人传授,很多人把中医药学束之高撂,不会应用。隋唐时期,日本派了许多的留学生到中国学习,同时又千方百计地把中国专家请过去,渡海亲自传授,闻名遐耳的鉴真和尚就是其中的突出代表人物。

    鉴真是初唐时期精通五明学的高僧,住在扬州的大明寺(即现在的平山堂),他对于医学和佛教的律宗,都有独到的研究和极深的造诣。此外对于建筑学和美术工艺(如雕塑、绘画、服饰),以及文学艺术(如书法、语言学)等,都非常精通,日本留学生打听到他的成就是多方面的,特别赶到他的住处,先皈依了鉴真,进一步就很恭敬地提出了请求,希望他到日本去传授医药学术和其他的科学技术。鉴真考虑以后,觉得人家即需要我们做学术上的援助,当然要义不容辞的前往。他亲自率领30多名门徒,包括精通各方面学术的人才,由天宝二年启程,一次又一次的在海上遇到风险,经过6次10年的艰辛,方才到达日本,到日本以后,住在南京(即现在的奈良)。鉴真一行将医药学和其他一切学问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日本人。日本从鉴真一行东渡之后,医药上方有学术可谈,所以日本人很尊敬他,一直延续至今,每年还举行各种纪念活动。从以上鉴真大师的举动,可以看出中国医生是抱着无私奉献的精神,把中国医药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海外邻邦,更, 百拇医药(岳旭东)
1 2 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