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 > 2015年第5期
编号:12616296
从“经筋”论治胃下垂(1)
http://www.100md.com 2015年3月1日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上半月 2015年第5期
     【摘 要】 胃下垂是临床常见病,属中医“胃缓”、“胃下”的范畴,病因多责之于脾胃,少有论及经筋。笔者从经筋方面论治胃下垂,为临床胃下垂的辨证论治提供借鉴。

    【关键词】 胃下垂;经筋;病因病机

    【中图分类号】R256.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5)09-0067-02

    胃下垂是指站立时胃的下缘达盆腔,胃小弯角切迹低于髂嵴连线的病症[1]。本病的发生多是由于膈肌悬吊力不足,肝胃、膈胃韧带功能减退而松驰,腹内压下降及腹肌松驰、体形或体质等因素所导致。本症属于内脏下垂的病变之一,多见于瘦长无力体型者、久病体弱者、经产妇、多次腹部手术有切口疝者和长期卧床少动者。现代医学对本病以对症治疗为主;中医药治疗常采用益气、健脾、升提等方法,临证多以补中益气汤为代表方。但有一些病例,只一味升提并不能获得满意疗效。笔者在临床实践中体会到,本病与筋脉失养、弛纵不张、萎废失用有关。
, 百拇医药
    1 经筋的含义

    筋是广泛分布于身体各部有维持人体结构和维系人体活动的功能。古代典籍对筋的认识较多,如《易筋经》云:“筋乃人身之经络,骨节之外,肌肉之内,四肢百骸,无处非筋,无处非络,联络周身,通行血脉而为精神之外辅。”[2]《说文解字》对筋的解释是:“肉之力也。从月从力,所以明其义也。从竹者,以竹之为物多节,所以明其行也”[3]。从月,则明确了筋是软组织;从竹是说筋有像竹节一样的外形;从力,指出了随筋外形变化的同时,可以产生力量。正如《黄帝内经》所述,人体筋具有以下三种功能:首先,筋具有“利机关”主司关节运动的功能,如《素问·痿论》曰:“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其次,筋多附于骨和关节处,具有约束骨骼的功能,正如《素问·五藏生成》认为:“诸筋者皆属于节。”筋连于关节,能屈能伸,故诸筋者,皆属于节。另外,筋具有保护作用,筋满布于躯体和四肢各部,对人体的脏器组织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如《灵枢·经脉》云:“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

    现代解剖学认为中医“筋”主要包括筋膜、韧带、肌腱、关节囊、腱鞘、血管、椎间盘等软组织系统和神经系统。筋是能够完成人体运动功能的综合体,包括软组织系统和神经系统。现代生物力学研究发现,人体的骨、关节、韧带相当于静力系统,而附着于其上的骨骼肌则为动力系统。静力系统和动力系统之间的平衡关系犹如桅杆和缆绳,两者协调配合才能保持人体姿势,并发挥运动功能。其中任何环节遭到破坏,均可引起或诱发平衡状态的丧失,而导致筋的功能失常[4]。现代医学认为胃下垂的基本病机是胃膈韧带、胃肝韧带、胃脾韧带、胃结肠韧带过于松弛,腹腔压力过低,相当于静力系统出现故障,胃的位置失稳下垂,进而导致胃的功能失常。
, 百拇医药
    2 经筋病的辨证

    根据患者的一系列症状、体征,对于筋病的治疗应首要确定其病变性质,经筋的病因,总的来说可以分为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

    从外因看,寒为阴邪,其性收引,经筋受寒则收缩而挛急,以致拘挛作痛,屈伸不利。如《素问·痹论》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在于筋则屈不伸”。热为阳邪,其性燔灼,易耗气伤津,气津不足则经筋失于濡润温煦,而致纵缓不收。如《灵枢·经筋》云:“(颊筋)有热则筋弛纵缓”;《素问·生气通天论》曰:“湿热不攘,大筋短,小筋弛长”。

    从内因看,肝胆气热则筋急,脾胃虚弱则筋纵。由于饮食、情志等所伤,导致肝胆火热内伤,耗伤阴血,甚者损及筋脉。正如《素问·痿论》曰:“肝气热,则胆泄口苦筋膜干,筋膜干则筋急而挛”;《素问·四时刺逆从论》曰:“少阳有余,病筋痹胁满……时筋急目痛”。脾胃乃气血生化之源,饮食不节或思虑过度易损伤脾胃,脾胃虚弱则气血化生无源,经筋失于濡养则弛纵不收。肝脉不荣则筋急,阳气损伤则筋纵,肝血亏虚,无力充养筋脉,筋脉失养则干枯挛缩。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柔则养筋”。经筋得阳气温养则柔韧刚劲,若阳气损伤,经筋失其温养则弛纵不用。
, http://www.100md.com
    3 胃下垂的中医药论治

    胃下垂病属中医“胃缓”、“胃下”范畴。追本溯源,《灵枢·本脏》曰:“脾应肉……肉不称身者胃下,胃下者,下管约不利。肉腘不坚者,胃缓”。胃缓一词的含义,其关键在一个“缓”字上。“缓”字在《内经》中与“急”字相对,主要包含有两种意义:一是表示松、舒,与紧、缩相对;另一个含义是表示慢、迟,与快、慢相对。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曰:“调其脉之缓急大小滑涩,而病变定矣。”胃下的含义,关键亦在一个“下”字。“下”字与“上”字相对,是指位置在低处,与胃腑由中焦下垂致下焦表述相同。况且古汉语中的“胃下”一词与现代汉语的“胃下垂”,实属同义词,故将“胃下”一词作为与胃下垂病相对应的中医病名,可谓是名副其实。“胃下”源于胃的位置下降,胃下的原因可归于素体虚弱,中气不足,气血化生无源,气虚血亏,临床治疗多以李东恒的补中益气汤为代表,取其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之意。

    另有将其病机归结于维持胃腑位置的“筋”出现病变。究其病因,或从寒热,或从阴阳。《灵枢·经筋》在分别论述各筋病候后总括曰:“经筋之病,寒则筋急,热则筋弛纵不收。”如近代名医蒲辅周言“肝阳虚则筋无力”,强调补肝阳在治疗胃下垂中的重要性。临床应根据病情需要,以实则泻之、虚则补之为治疗大法。

    4 病案举隅

    患者陈某,女,50岁,胃脘部坠胀疼痛不适10余年,加重2周。现证见:胃脘部坠胀、疼痛不适,喜温喜按,面色苍白,倦怠无力,纳食不香,大便稀溏,头痛目眩,胸胁满闷。舌质淡,苔白润,脉弦迟。钡餐造影:胃内容物储留;胃蠕动无力;胃角切迹于骼崎连线下4.5cm。诊为胃下垂。辨证:肝阳受损,筋脉失养。治法:补肝柔筋。方药:生黄芪20g,知母9g,柴胡5g,升麻5g,吴茱萸10g,干姜6g,当归10g。15剂,水煎服,日1剂。配合针灸治疗,取百会、命门、左梁门、关元、气海、天枢、足三里,命门、气海行毫针补法,余穴行平补平泻法,7d为1疗程。两个疗程后,诸症明显好转,上方去干姜,加桂枝6g,续服15剂,针灸巩固两个疗程,诸症愈。, http://www.100md.com(许秋玉 牛学恩)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