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天士论治泄泻经验浅探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泄泻》,学术经验
【摘 要】 《临证指南医案》是记载叶天士临床经验的一本重要著作,其中《泄泻》篇对泄泻有较为详细的论述。从叶氏经验看,泄泻四季皆可发病,湿邪是主要致病因素,病位主要在脾胃,与其他脏腑密切相关。其论治宗仲景东垣经验,注意四时、体质因素,重视预防调护,治法方药记载颇有特色。【关键词】 泄泻;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泄泻》;学术经验
【中图分类号】R249.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5)11-0025-02
泄泻是以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溏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要症状的病证[1]。首见于《内经》,有鹜溏、飧泄、濡泄、洞泄、注下、后泄等病名。清代医家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泄泻》(以下简称《泄泻》)中载有75则医案,94首方剂,有着较为系统的论治方法,现将叶氏论治泄泻经验介绍如下。
1 四时皆可发病,夏多见
《泄泻》中每个季节皆有发病,如王案“自春徂冬泻白积,至今腹痛,小水不利”;温案“长夏湿胜为泻,腹鸣溺少”;高案“经来腹膨,脐脊酸垂,自秋季泄泻不已,脘痞妨食”;陶案“病由春木正旺,中焦受克,先泄泻,继以腹痛,小便不利,食不思纳”等论述了一年四季的发病情况。然纵观医案,长夏最为多见,皆因长夏为脾主湿,《内经》云:“湿多成五泄也”。
2 湿邪是主因
在《泄泻》中有超过一半的病案都是湿邪(或兼湿邪)引起的。风雨雾露、瓜果水寒之湿,易伤脾胃,脾胃运化失职,饮食留滞生湿,所成之湿又易反伤脾胃,使清阳不升,而致泄泻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960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