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瘀理论在慢性肾病中的应用探析(1)
【摘要】血瘀是肾病发展过程中重要的病理因素之一,也是肾病发展变化的重要原因,常贯穿肾病始终。本文通过总结慢性肾病血瘀形成的机理、临床表现、病理特征以及采用活血化瘀治疗该病的临床应用,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关键词】慢性肾病;血瘀;活血化瘀
【中图分类号】R6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5)23-0039-02
慢性肾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包括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红斑狼疮性肾炎、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痛风肾等,属于中医学“尿浊”、“水肿”、 “尿血”、“虚劳”、“腰痛”及“癃闭”等范畴,具有发病率高、伴发的心血管病患病率高、病死率高的特点[1]。中医药在慢性肾病的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多的优势。目前不少学者认为本病病机总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与“脾虚”、“肾虚”、“血瘀”、“湿浊”关系密切。如赵玉庸[2]提出慢性肾脏疾病的发病机制为“肾络瘀阻”;皮持衡[3]治疗慢性肾病时强调虚实兼顾,既注意保肾之气化,健脾补肾,又重视祛湿、化浊、行瘀、解毒,使邪有出路,其认为该病的病机为脾肾两虚,兼有血瘀、湿浊;张琪[4]认为肾病以脾肾虚衰为基础,湿热瘀血为主要病理产物;孙郁芝[5]提出肾病从瘀论治,常常能收到较好的临床效果。瘀血既是该病的病理产物,又是其致病因素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356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