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量少辨治方法经验探析(1)
【摘 要】 月经量少的治疗应首辨病因,从脾胃亏虚,肾精不足、肝气郁滞3方面出发,明辨本病虚实,倡导补泻得法,并结合其临床特点进行综合治疗,使经血得充,气机调达,则月经应运而至。【关键词】 月经量少;审因论治;补泻有度;经验探析
【中图分类号】R277.1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8)01-0091-03
月经量少是指患者的月经周期正常,经量明显减少(小于20mL),经行时间不足2日,甚或点滴即净,亦称“经水涩少”、“经量过少”[1]。近年来随着生活压力增大及人工流产次数增多,月经量少成为一种常见病[2]。刘静君教授利用中医药治疗月经量少每获良效,现总结如下。
1 首辨病因,审因论治
月经量少的病因复杂,但于总体而言不外脾胃亏虚,肾精不足,肝气郁滞。
1.1 脾胃亏虚 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输送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胃主受纳,为水谷之海。脾胃素虚,或饮食不节,损伤脾胃,或思虑劳倦过度,耗伤脾气,使脾失健运。脾胃得健,则冲脉之血盛,月事以时下;脾胃虚弱,则气血生化无源,血海不能按期满盈,导致经血不能应期而至,渐至月经量少,甚至闭经。
1.2 肾精不足 肾-天癸-冲任-胞宫轴的正常运行是产生月经的基础,肾主藏精,即先天之精及后天之精,肾精所化者为肾气,肾气影响天癸的至竭与月经的正常来潮与否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358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