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 > 2018年第2期
编号:13316204
鱼油的中医研究概况(2)
http://www.100md.com 2018年1月15日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上半月》 2018年第2期
     3.1 从中药性味理论探讨鱼油的功效 中药具有四气五味,分别为“寒、热、温、凉”四气,“辛、甘、酸、苦、咸”五味。而鱼油性味属甘,温。温者,属阳,能温里、散寒、补阳;甘者,能补、能缓、能和。《素问·宣明五气篇》有:“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是谓五入”的记载[17];《灵枢·九针论》也有:“酸走筋、辛走气、苦走血、咸走骨、甘走肉,是谓五走”的记载[18]。故鱼油可入脾,合于肌肉。《素问集注·五藏生成篇》指出,脾在体合肉、主四肢,所以四肢、肌肉功能的正常与否,与脾的运化息息相关。中医经络学说亦指出,足太阴脾经为三阴之首,阴气最旺,多血而少气,居于三阴经的最表层,为三阴之关。足太阴脾经之脉起于足大指之端,上循膝入腹,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又注心中,在于脾胃,络于咽喉。因此,通过鱼油的性味入脾经、合肉,可以推测鱼油具有补脾、生肌、理气、通络、扶正的功效。

    3.2 从瘀血证探讨鱼油的功效 血瘀证是由血行不畅或血流瘀滞而形成的,久病多瘀,慢病多瘀,温热病重症及创伤也多有瘀证。瘀血证具有多样性,有潜瘀血证或前瘀血证。因瘀血的原因、部位、所患疾病、体质禀赋、病情轻重等不同,其临床表现可多变[9]。临床研究表明[20],血瘀证与微循环障碍、血液流变性失常、血流动力学异常和结缔组织代谢异常等有关。EPA是合成PGH3(Ⅲ类前列腺素)母体 ......
上一页1 2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150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