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 > 2019年第2期
编号:13393934
张仲景治虚烦不眠方之证治概要与方药分析(2)
http://www.100md.com 2019年1月15日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上半月》 2019年第2期
     1.2 方药分析 栀子,《神农本草经》谓之“味苦,寒。主治五内邪气,胃中热气,面赤酒齄鼻,白癞,赤癞,疮疡。”[6]栀子清内脏邪火的效用显著,善清上中下三焦邪火。而《药类法象》记栀子“治心烦懊恼,烦不得眠,心神颠倒欲绝,血带,小便不利。”又突出了其清少阴经、太阳经邪火的作用。此外,栀子质轻主上,气降走下,色赤主火,从药象上分析,适合清降上焦相火、除虚烦躁扰。徐大椿《神农本草经百种录》亦谓之“气体清虚,走上而不走下”[7],《伤寒来苏集》曰“栀子苦能泄热,寒能胜热,其形象心;又赤色通心,故治心烦、喷聩、懊侬、结痛等证”,也从药象上分析了栀子清心火的作用。淡豆豉,《开宝本草》中记:“主伤寒头痛寒热,瘴气恶毒,烦躁满闷,虚劳喘吸,两脚疼冷。”可见其有解表,祛毒,除烦,止痛之功用;淡豆豉形质较轻,与栀子类似,适用于上焦病症,烦躁虚劳俱可主之;又因其主“伤寒头痛寒热”,有解太阳表邪之效,可见其有轻清透散之功。《伤寒来苏集》曰:“豆形象肾,制而为豉,轻浮上行,能使心腹之邪上出于口,一吐而心腹得舒、表里之烦热悉除矣”,为轻浮、透发之性,肾主封藏,豆形象肾,可将体内封藏留滞之邪透发而外,符合“其高者,因而越之”的原则。而栀子之清上焦火热在于导热下行,淡豆豉之升散与栀子之降导,恰有相反相成之效。其配伍体现了“调和上下,交济阴阳”之意,正如尤在泾《伤寒贯珠集》所说:“栀子体轻,味苦微寒,豉经蒸罯 ......
上一页1 2 3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381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