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药联合润燥止痒胶囊治疗慢性湿疹皮肤瘙痒32例临床观察(1)
【摘 要】目的:观察西药联合润燥止痒胶囊治疗慢性湿疹瘙痒的疗效。方法:选取慢性湿疹患者64例作为研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对照组给予依巴斯汀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润燥止痒胶囊治疗,治疗2个疗程后,记录观察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起效时间,对患者进行观察随访记录疗效维持时间。结果:经过2个疗程的治疗,两组在VAS评分、总有效率和疗效维持时间方面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药物在起效时间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西药联合润燥止痒胶囊可以明显缓解慢性湿疹导致的皮肤瘙痒症状,维持时间较长,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慢性湿疹;皮肤瘙痒;润燥止痒胶囊
【中图分类号】R758.23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9)5-0062-03
湿疹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皮肤疾病,是机体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1]。临床症状表现各异,在急性期表现为丘疹、红斑、丘疱疹等;慢性期表现为苔藓样、表皮肥厚、粗糙、瘙痒等[2]。临床发病率较高,占皮肤科门诊患者的18%左右[3]。慢性湿疹在临床上皮肤瘙痒严重,伴有病损皮肤粗糙、浸润肥厚、苔藓样变,反复搔抓刺激,皮损周边常伴有抓痕、血痂等,破坏表皮屏障功能,导致“瘙痒—搔抓—苔藓样变”反复出现。因此,治疗慢性湿疹的关键是有效控制瘙痒症状。西医疗法多采用各种抗组胺药物缓解瘙痒,但是临床疗效较短,难以持久控制瘙痒,存在停药容易复发的问题[4]。笔者观察西药联合润燥止痒胶囊对慢性湿疹皮肤瘙痒的影响,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我院皮肤科就诊的慢性湿疹患者64例,入选患者均经过临床及组织病理确诊。临床症状为皮损处皮肤肥厚、表面粗糙、有浸润性红斑、色素沉着、糠秕样鳞等,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均为中重度慢性湿疹,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中男性15例,女性17例,年龄19~42岁,平均年龄为(31.2±7.3)岁,病程为5~26个月,平均病程为(12.7±5.3)月;观察组中男性16例,女性16例,年龄20~39岁,平均年龄为(29.4±6.8)岁,病程为4~27个月,平均病程为(13.5±6.7)月;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依照《简明中医皮肤病学》[5]中慢性湿疹血虚风燥证诊断标准。主症:皮损处干燥,瘙痒,局部肥厚粗糙,呈苔藓样变,伴随有皮肤抓痕;次症:皮损有脱屑,偶见丘疹,呈红色,舌质淡红,苔白,脉沉细。
1.3 纳入、排除标准 ①诊断标准参照《皮肤病学》关于慢性湿疹的西医诊断标准[6],并且符合慢性湿疹血虚风燥证型辨证标准[5];②年龄分布在18~50岁之间,属于中重度慢性湿疹患者;③无血液、肿瘤、神经性皮炎、银屑病玫瑰、红斑狼疮等系统性疾病;④入选患者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患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凝血功能障碍、肝肾功能不全、呼吸系统疾病及全身性疾病急性期的患者;近1月内采用免疫抑制剂或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患者。
1.4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依巴斯汀片(江苏联环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0119)口服治疗,每次10mg,每日1次;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润燥止痒胶囊(国药集团同济堂(贵州)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20025030,0.5g/粒)口服治疗,每次4粒,每日3次。两组均以7d为1疗程,连续治疗2疗程。在药物治疗期间,嘱患者忌食辛辣刺激食物。
1.5 观察指标及療效判定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两组治疗前慢性湿疹瘙痒程度进行评分,在治疗第一、第二疗程结束后,再次进行评分,通过VAS评分变化,对慢性湿疹瘙痒的疗效进行评价。并观察记录两组药物起效时间及治疗结束后疗效持续时间。慢性湿疹瘙痒疗效判断标准[7]:痊愈:瘙痒症状消失、皮肤恢复正常,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改善≥90%;有效:瘙痒症状明显减轻,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改善率为50%~89%;无效:瘙痒症状无减轻或者加重,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改善率不足50%。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数据软件包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加减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VAS)比较 两组在治疗前VA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周、2周,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疗效比较 经过两个疗程的治疗,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3.2%,观察组总有效率为75.0%,两组总有效率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药物起效时间及疗效维持时间比较 两组在起效时间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疗效维持时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角质形成细胞是人体皮肤屏障功能的重要防线,角质形成细胞损伤和提前凋亡破坏正常皮肤的砖墙结构,不能维持皮肤的保湿、抗炎、光保护等作用[8]。慢性湿疹是临床上常见的皮肤病,其炎症反应是有T细胞浸润、介导,浸润于真皮组织的T细胞能够使角质形成细胞出现显著凋亡,角质形成细胞应激性启动修复机制,使皮损处表皮粗糙和棘层增厚。临床症状表现为皮肤角化异常、浸润肥厚、脱屑、粗糙、苔藓样变等。瘙痒持续存在,反复搔抓是慢性湿疹缠绵不愈的重要因素。控制慢性湿疹的瘙痒症状,对于缩短慢性湿疹的疗程、预防复发具有重要的意义[9]。依巴斯汀对组胺H1受体具有强亲和力,具有长效的组胺抑制作用,口服给药,药物不能穿透血脑屏障,临床研究发现治疗慢性湿疹,单独使用临床疗效较低,常常与中药制剂联合应用[10]。, http://www.100md.com(席丽红 姜云平 王坤)
【关键词】慢性湿疹;皮肤瘙痒;润燥止痒胶囊
【中图分类号】R758.23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9)5-0062-03
湿疹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皮肤疾病,是机体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1]。临床症状表现各异,在急性期表现为丘疹、红斑、丘疱疹等;慢性期表现为苔藓样、表皮肥厚、粗糙、瘙痒等[2]。临床发病率较高,占皮肤科门诊患者的18%左右[3]。慢性湿疹在临床上皮肤瘙痒严重,伴有病损皮肤粗糙、浸润肥厚、苔藓样变,反复搔抓刺激,皮损周边常伴有抓痕、血痂等,破坏表皮屏障功能,导致“瘙痒—搔抓—苔藓样变”反复出现。因此,治疗慢性湿疹的关键是有效控制瘙痒症状。西医疗法多采用各种抗组胺药物缓解瘙痒,但是临床疗效较短,难以持久控制瘙痒,存在停药容易复发的问题[4]。笔者观察西药联合润燥止痒胶囊对慢性湿疹皮肤瘙痒的影响,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我院皮肤科就诊的慢性湿疹患者64例,入选患者均经过临床及组织病理确诊。临床症状为皮损处皮肤肥厚、表面粗糙、有浸润性红斑、色素沉着、糠秕样鳞等,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均为中重度慢性湿疹,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中男性15例,女性17例,年龄19~42岁,平均年龄为(31.2±7.3)岁,病程为5~26个月,平均病程为(12.7±5.3)月;观察组中男性16例,女性16例,年龄20~39岁,平均年龄为(29.4±6.8)岁,病程为4~27个月,平均病程为(13.5±6.7)月;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依照《简明中医皮肤病学》[5]中慢性湿疹血虚风燥证诊断标准。主症:皮损处干燥,瘙痒,局部肥厚粗糙,呈苔藓样变,伴随有皮肤抓痕;次症:皮损有脱屑,偶见丘疹,呈红色,舌质淡红,苔白,脉沉细。
1.3 纳入、排除标准 ①诊断标准参照《皮肤病学》关于慢性湿疹的西医诊断标准[6],并且符合慢性湿疹血虚风燥证型辨证标准[5];②年龄分布在18~50岁之间,属于中重度慢性湿疹患者;③无血液、肿瘤、神经性皮炎、银屑病玫瑰、红斑狼疮等系统性疾病;④入选患者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患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凝血功能障碍、肝肾功能不全、呼吸系统疾病及全身性疾病急性期的患者;近1月内采用免疫抑制剂或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患者。
1.4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依巴斯汀片(江苏联环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0119)口服治疗,每次10mg,每日1次;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润燥止痒胶囊(国药集团同济堂(贵州)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20025030,0.5g/粒)口服治疗,每次4粒,每日3次。两组均以7d为1疗程,连续治疗2疗程。在药物治疗期间,嘱患者忌食辛辣刺激食物。
1.5 观察指标及療效判定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两组治疗前慢性湿疹瘙痒程度进行评分,在治疗第一、第二疗程结束后,再次进行评分,通过VAS评分变化,对慢性湿疹瘙痒的疗效进行评价。并观察记录两组药物起效时间及治疗结束后疗效持续时间。慢性湿疹瘙痒疗效判断标准[7]:痊愈:瘙痒症状消失、皮肤恢复正常,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改善≥90%;有效:瘙痒症状明显减轻,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改善率为50%~89%;无效:瘙痒症状无减轻或者加重,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改善率不足50%。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数据软件包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加减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VAS)比较 两组在治疗前VA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周、2周,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疗效比较 经过两个疗程的治疗,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3.2%,观察组总有效率为75.0%,两组总有效率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药物起效时间及疗效维持时间比较 两组在起效时间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疗效维持时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角质形成细胞是人体皮肤屏障功能的重要防线,角质形成细胞损伤和提前凋亡破坏正常皮肤的砖墙结构,不能维持皮肤的保湿、抗炎、光保护等作用[8]。慢性湿疹是临床上常见的皮肤病,其炎症反应是有T细胞浸润、介导,浸润于真皮组织的T细胞能够使角质形成细胞出现显著凋亡,角质形成细胞应激性启动修复机制,使皮损处表皮粗糙和棘层增厚。临床症状表现为皮肤角化异常、浸润肥厚、脱屑、粗糙、苔藓样变等。瘙痒持续存在,反复搔抓是慢性湿疹缠绵不愈的重要因素。控制慢性湿疹的瘙痒症状,对于缩短慢性湿疹的疗程、预防复发具有重要的意义[9]。依巴斯汀对组胺H1受体具有强亲和力,具有长效的组胺抑制作用,口服给药,药物不能穿透血脑屏障,临床研究发现治疗慢性湿疹,单独使用临床疗效较低,常常与中药制剂联合应用[10]。, http://www.100md.com(席丽红 姜云平 王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