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 > 2019年第6期
编号:13425410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郁脾虚证 50例临床观察(2)
http://www.100md.com 2019年3月15日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上半月》 2019年第6期
     3 讨论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可因为体内胆酯酶数量减少和胆酸减少,促使胰脂肪酶、胰淀粉酶改变,容易引起一系列生化代谢功能紊乱,早期常选用恩替卡韦治疗,其能够抑制前基因组mRNA反转录负链的形成和病毒多聚酶的活性,属于新型碳环2,-脱氧鸟苷类似物,能够有效通过磷酸化形成三磷酸盐-三磷酸恩替卡韦与天然底物三磷酸脱氧鸟嘌呤核苷竞争,具有强大的抗HBV-DNA复制作用[6];清热解毒化浊颗粒能够具有解毒、清肝利胆、活血行气、补肾气等功效[7]。从中医角度分析,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属于“肝积”、“黄疸”范畴,可因病毒入侵干细胞核内,促使经气郁滞、肝失疏泄,再加上肾为先天之本,肝肾同源,为人体生命之动力,一旦精神抑郁、情志不畅、气郁得散、脾失健运、肝胆输泄,可引起机体出现四肢倦怠无神、厌油恶心、纳呆脘痞、肝脾肿大、胁肋胀痛,为了改善预后,促使病情康复,还需秉持健脾运湿、扶正祛邪、健脾理气、疏肝利湿等原则[8]。

    清肝健脾汤主要是由生麦芽、炙甘草、炒苍术、茯苓、炒山药、党参、柴胡、白花蛇舌草、叶下珠、板蓝根、炒栀子等药材组成;其中柴胡具有疏肝、引药等功效;炒栀子具有利湿健脾等功效;白芍具有健脾功效;炒山药具有补脾胃等功效;茯苓具有利水渗湿 ......
上一页1 2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3761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