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 > 2019年第7期
编号:13425292
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30例临床观察(2)
http://www.100md.com 2019年4月1日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上半月》 2019年第7期
     2.3 两组椎基底动脉搏动指数(PI值)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椎基底动脉搏动指数各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后循环缺血痰浊上扰清窍型眩晕患者在中老年患者中较为普遍,此类患者多体型偏胖,为痰湿体质。倍他司汀能扩张血管且不增加微血管的通透性,对心血管和外周血管都能起到明显的扩张作用,特别是对椎-基底动脉系统扩张最为显著,能很好改善前庭系统的供血[7]。因此临床常使用盐酸倍他司汀片氯化钠注射治疗眩晕,但仍存在一些患者疗效不佳,而中医药在治疗眩晕有明显的优势[8]。中医认为眩晕是由多种致病因素引起的,各地医家在临床的分型较多,本研究对痰浊上扰清窍型眩晕进行研究,《丹溪心法·头晕》记载:“无痰则不作眩,痰因火动”。中老年人脾气渐虚加之饮食不节,嗜食肥甘厚腻之品,易滋腻碍胃,使脾失健运,聚湿生痰。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加之外受风邪或肝风内动,则会挟痰上扰清窍,痰浊蒙蔽清阳,导致眩晕[1]。 此类患者常多伴高脂血、动脉硬化、代谢综合征,血液黏稠度高等疾病;治疗当以燥湿化痰、平肝息风、健脾益气和胃为主,故本研究拟用中药方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且化痰中药能调节脂肪的代谢 [9];天麻 ......
上一页1 2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831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