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湿热理论临床运用举隅
【摘 要】 脾胃湿热是临床常见的脾胃病证型,其发病率有不断增高的趋势。脾胃病在治疗上存在见效快但易反复的特点。脾胃湿热理论可较好地指导脾胃病的治疗。闻新丽主任从湿热论治脾胃病,临床收效明显。【关键词】 湿热证;脾胃病;脾胃湿热
【中图分类号】R249.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9)17-0064-02
湿热证,是指湿与热同时存在人体、或合并入侵人体、或因湿久留不除而化热所引起的一类证候,是中医临床最为常见的一个证型,可见于心、心包、肺、脾胃、肝胆、肾、膀胱和大小肠等多个脏腑的多种病变中。薛生白在《湿热条辨》中提出了湿热证的提纲:“始恶寒,后但热不寒,汗出,胸痞,舌白,口渴不引饮”。
湿为阴邪,其性重浊黏滞,易阻碍气机,气机的阻滞又使湿邪不得运化;热为阳邪,其性炎上,耗气伤津;湿、热两邪,一阴一阳,湿热相合不仅不会抵消,反而形成一种胶结复杂的病证,如油入面,故病程缠绵难愈,较为难治[1]。在治疗上,由于“湿热”之邪多迁延日久,单纯运用清热祛湿之法,疗效并不显著。王辉武[2]认为,湿为缠绵之邪,若在辨证配伍中加入活血化瘀药,可以增强疗效。郭赛珊[3]亦认为湿热易伤络成瘀,运用活血化瘀药可助湿热消退,故在临床治疗湿热证时,注意患者有无血瘀之象。在临床上,脾胃湿热患者多夹瘀,在清热祛湿的基础上,适当运用活血化瘀的药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436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