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 > 202004
编号:13848075
基于“水寒土湿木郁”探究胃息肉的中医病机(1)
http://www.100md.com 2020年2月15日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上半月》 202004
     【摘 要】 胃息肉是目前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但发病机制尚未明确。该病临床表现复杂,中西医治疗效果均有待提高。文章试从“水寒土湿木郁”理论探讨胃息肉的发病机制,以期为临床治疗及预防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 胃息肉;水寒土湿木郁;病机

    【中图分类号】R256.3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20)7-0004-03

    胃息肉是指胃黏膜局部向胃腔内隆起的一种良性病变,目前已将胃息肉归为癌前疾病[1],《灵枢·水胀》篇最先提出息肉的發病,其曰:“寒气客于肠外,与胃气相搏,气不得荣,因有所系,癖而内着,恶毒乃起,息肉乃生[2]。”胃息肉临床表现包括上腹疼痛、饱胀、反酸、嗳气、恶心、呕吐、胃脘部灼热等,临床很难根据某一个症状而确诊。根据不同的临床表现,中医将其归属为“胃脘痛”、“痞满”、“积聚”等范畴[3]。目前该病确诊的唯一办法即胃镜,但确诊的困难性导致胃息肉容易被忽视。近年来随着胃镜技术及病理组织学的不断提高与发展,胃息肉发病率正向性提高,人们开始越来越重视其预防与治疗。目前治疗胃息肉的主要治疗手段为手术切除,但是切除后复发率高的问题尚未得到解决。中医虽然对胃息肉的治疗效果有待提高,但在降低手术后复发率上有一定成效。目前胃息肉的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4],多认为其发病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包括HP感染、黏膜损伤、质子泵抑制剂的使用、反流性疾病、慢性胃炎、性别与年龄、遗传因素、饮食因素等 ......
1 2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436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