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 > 202009
编号:13843494
基于阴虚生“瘀”理论对消渴胸痹的病机分析(1)
http://www.100md.com 2020年5月1日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上半月》 202009
     【摘 要】 消渴病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为基本病机,有研究提出了阴虚生“瘀”理论,而消渴胸痹为消渴病长期病程中的一变证,瘀证贯穿消渴病始终。文章主要通过探讨阴虚生“瘀”理论在消渴胸痹中的病机变化,为养阴活血法治疗消渴胸痹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消渴;胸痹;病机;瘀血

    【中图分类号】R255.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20)17-0005-03

    消渴病名,始于《内经》,在历代发展的过程中,对于消渴的认识也在不断的进行更新。“消渴”[1]是指以口渴、多饮、多食、消瘦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疾病。从《黄帝内经》[2]开始对于消渴病就有了不同的称呼,如“风消”“肺消”“膈消”等;再从魏晋到隋唐[3]时,逐渐开始以“消渴”进行命名;到宋代时,出现理论“三消”的概念,并通过这种概念进行分类;而到明清之后,以发病的相关脏腑所处的部位,逐渐固定为“上消”“中消”“下消”的“三消”分类法[4],现今也仍在使用这种分类方法。在历代发展的过程中,有许多对于该病不同的命名,所描述的症状也有些许不同之处,但基本特征仍是以现今的“三多一少”症状为主,故统称为“消渴”。现在中医上认为消渴的病机主要是阴津亏损、燥热偏盛[5],而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两者互为因果。消渴之阴虚日久便阴虚越盛,则热势愈甚,就会导致脉道中阴液越少,就越容易产生瘀血集结余全身各处脉络,胸痹发作的可能性就愈大 ......
1 2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595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