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健身科学》 > 2005年第5期
编号:11071262
病人心理活动特点及规律
http://www.100md.com 2005年5月1日 《健身科学》 2005年第5期
     社会群体,在进入病人角色后,其需要的层次就会发生变化。突出表现为病人的某些生理需要上升,安全需要更为突出,爱和所属感更为迫切,自尊和自我价值感容易受挫,自我实现需要常常被压抑。在患病的过程中,如果一些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消极情绪。

    任何一种疾病都要经历发病,发展,转归(康复,恶化)3个不同的阶段。在这3个不同阶段中,病人的症状、体征及主观感受不同,心理反应亦不同。发病初期病人表示怀疑,急于诊断,试图否认;随疾病进一步发展,病人求愈心切;康复阶段又产生对病人角色的适应心理。恶化病人则大多悲观绝望等。

    如何调整好病人的心理?人一旦患病,不仅有躯体症状,而且有精神状态、生活方式、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改变。尽管每个病人可因其所患疾病的不同和个体上的差异而表现出一些特殊的心理活动,但也表现出某些有共性的心理特点,如病人的认知模式、心理需要、情绪变化、人格特征等心理状态和心理活动、社会环境、人际关系等因素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治疗的影响。

    临床上,具备不同个人特征和社会条件的人,对疾病的心理反应也各有差异。但他们有一些相同的心理反应,如怀疑不易治疗,担心预后不佳,害怕操作、检查和一些创伤性较大的治疗等。

    由于疾病的类别,病变累及的器官不同,体征和预后的不同,各科病人存在其独特的心理活动。如眼科病人担心失明;五官科病人忧虑毁容;内科病人缺乏治愈信心;外科病人对手术的恐惧;传染科病人孤独寂寞,有无助感;癌症病人绝望等。

    对心身疾病的病人,不仅要考虑到发生在组织和器官上的功能障碍,而且要从转变病人的紧张、焦虑、悲观、抑郁等不良情绪入手,设法调动病人的主观能动性,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配合医护人员积极与疾病作斗争。不良的心理活动势必有害于机体的康复过程,造成疗效不佳、病程迁延,使病人无能为力,继而丧失信心。因此在疾病的治疗过程中应强调心理治疗的重要性。, http://www.100md.com(万晓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