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里的“心平”思想
阴阳是中医辨证的总纲,阴阳失衡是疾病的根本,失衡的原因有内因和外因,调整的方法有内治和外治,而阴阳平衡是调治的目标。我经过多年对中医内因理论的研究,延伸、发展出一套消除内因,达到内治的理论和方法。我们称它为“心平健康学”。
“心平学说”认为:人受制于心,心法于自然;心合于自然则平,人则平安健康;心悖于自然则乱,人则受到自然用灾祸、疾病给予的平衡。“心平健康学”则是运用这一理论,通过对传统中医内因学和辨证施治理论的继承、发掘,对现代医学、现代心理学、心身医学等学说的借鉴,揭示出人的生理、病理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精神因素心理活动所致;用平衡论、心平法修正观念,调整心态,转变观点,控制情绪,达到心平,就能使生理、病理发生逆转,正心祛病,获得身心双重健康。由此,使“病由心生”这一传统中医的古老智慧学说,从抽象走向具体,从“心生”的历史走入“心治”的现实。
心平健康学源于中医,是对中医内因理论的发展,可以融于各家,又可以在各家之外自成一体。心平健康学研究的是自然力与人及万事、万物的平衡关系的学说。它以时空为体,万物为用。气是中医的一个重要概念,气是什么呢?是“变化的父母,生杀的本始,万物的纲纪。”这个气不是具体的形象,所谓的营气、卫气、水谷之气、邪气等等都是后天产生的。在先天的时候,是变化的父母,生杀的本始,万物的纲纪。研究气,气跟自然力是不是一体的呢?变化的父母,生杀的本始,万物的纲纪不就是自然力吗?中医研究疾病时,把疾分为虚实两大类,表现为:软、累、困、乏,脉弱的属虚症,是认为什么事物好过了的心理所致。另一种表现为疼胀僵硬直,脉搏动有力属实症,是认为什么坏过了的心理所致。祛除这些病症的各种各样的方法,在中医有中药、针灸、按摩等等。无论它们能不能反应到病根的所在,毕竟还是要针对信号作文章,最终要得到健康的结果。
, http://www.100md.com
关于中药,可以展宽到其他的方面,它们在很多问题上跟年代等诸多因素是有关联的。一次我到某地讲课,有一位西医大夫来听课,他本身是搞医的,他认为药和病本身有“思维”。现在的病有“脑子”,治疗某种病,一种药刚研制出来,起初似乎还可以,但用着用着,还没怎么见效呢,这种药的副作用就出来了。药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人们从药的生产、试制以致到临床应用,在这这些环节中的状态越平静,对药产生的负面影响就越小,药物的生命力就越强。为什么现在有些药物使用后不久,就显得效果不佳呢?一个原因是人的心理变化太快,疾病的变异也随之加快;另一个人们对药品存了信号,人们对药存的信号越多,药的使用效果越差,生命力就越短。
药物、针灸、按摩等方法对治疗疾病所起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但用药物等治病方法,其实是运用自然界所有物种的自然属性,运用五行生克的原理来对所发病症进行生克、制化,最终达到阴阳平衡的目的。因此,属于三维的层次。但对于已过去的病,“已逝时空”却无能为力,但心却不同。人不能回到过去,心却可以回到过去,所以,用心治病属于五维的层次。
, 百拇医药
关于心理与病的关系,古已有之,《黄帝内经》中有67.7%的部分涉及到了与心理有关的内容。指导人们怎么应时而想,应时而做,怎么心平气和。如“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忧伤肺”、“恐伤肾”、“惊伤胆”。伤的结果就是中医所讲的疾病。继续演变出来的内容就是:“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思则气结”,都是在研究疾病。“喜”过了则软累困乏,“怒”过了疼胀僵硬直。《黄帝内经》正是用最高度概括的语言,提纲性地表述了这个问题。其实人们心中所有的偏激情绪、不辩证的逻辑观点都会给自己的身体带来不同程度的伤害,并有着严格的对应规律。
不平的心理可使人致病,但并不等于否认其他致病因素的存在,不平心理除了可直接影响身体,使人患病外,与其他病因也有密切的关系。对于通常所说的其他外界因素(环境因素、社会因素等)而言,不平心理是疾病的内因,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而对身体自身而言(如遗传、年龄、性别等),身体是内因,不平心理是使其发病的诱因。心理是决定各种致病因素能否对身体发生作用的关键,疾病是心理与其他致病因素相互作用后在身体上的反应。这也就是为何同样的条件下,有人患病、有人健康的重要原因之一。调整转变过去或现在的不平心理,就等于消除了疾病的源头,切断了疾病的形成环节,使形成疾病的反应无法进行,由此使疾病得以减轻或消除。常用的治疗手段,是不可缺少的。但它们重在祛除疾病的外因,内因不祛,遇到适合的条件,疾病定会再次出现。况且心病只能用心医,只有消除不平心理,才能从根本上达到健康的目的。
, http://www.100md.com
实际上用心理治疗,是通过病发现自己生活中各方面的“过”与“不及”,所有能让你不舒服的事都能让你发现自己的太过与不及,发现后主动去调整。调整时,首先要能平静坦然地面对疾病,把以前认为不平的那些事想开,把对疾病的不理解换成是平衡的需要。如没有这套理论,谁得了病都觉得自己不该得病,其实得病是自然需要。人都在这种平衡循环当中,平衡的目的是为了不陷入太过和不及。
学习平衡论,并不是完全用在治病一个方面,真正的收获是观念上的变化,你的人生观增加一种新的理念,即遇上事情以后,进行一种新的调整,这个作用比治病要大。不要害怕或者牵挂自己的疾病,你真正理解了平衡论,病慢慢地就会好,要认识到得病对你是挽救。
要通过发现周围的问题返回来发现自己,反省自己,只有这么逐步发现自己的错觉,修正自己,才能逐渐达到觉悟,觉悟了才是正觉。正觉越多你活得就越轻松、越自然;错觉越多你活得就越累。
学习平衡理论的目的不是让你信或者不信,而是在生活当中怎么去结合平衡理论,解脱自己、解脱别人。从疾病入手逐渐认识自然力的平衡,根据平衡论的规律,把事想开,把病祛掉。更深层认识自然力的平衡理论后,吉凶祸福的概念就会发生变化。比如:你觉得就是某人坑了你,但你通过学习平衡理论,认识到这是对我原来某个过激行为的平衡,从而原谅他,一点气、急、恨都没有了。如果你还意识到,他这么做实际是自然力以特有的形式救了你,那就不是你原谅别人了,而是明白了这是在点化你,提示你把当年对某件事的不良定位和不平心理调整过来。那时看问题的角度和心态的平静度就不一样了。
真能做到看什么都正常,就是解脱。病今天没有调好,明天接着调,根据身体慢慢来,要能通过身体找到本来,在自然当中只有你不知道的道理,没有没道理的事。咱们现在的平衡理论,能帮你想开很多,但这毕竟在众多的理论中还是一点点。治病只是过程,希望用平衡的理念造福自己,造福他人。, 百拇医药(王中平)
“心平学说”认为:人受制于心,心法于自然;心合于自然则平,人则平安健康;心悖于自然则乱,人则受到自然用灾祸、疾病给予的平衡。“心平健康学”则是运用这一理论,通过对传统中医内因学和辨证施治理论的继承、发掘,对现代医学、现代心理学、心身医学等学说的借鉴,揭示出人的生理、病理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精神因素心理活动所致;用平衡论、心平法修正观念,调整心态,转变观点,控制情绪,达到心平,就能使生理、病理发生逆转,正心祛病,获得身心双重健康。由此,使“病由心生”这一传统中医的古老智慧学说,从抽象走向具体,从“心生”的历史走入“心治”的现实。
心平健康学源于中医,是对中医内因理论的发展,可以融于各家,又可以在各家之外自成一体。心平健康学研究的是自然力与人及万事、万物的平衡关系的学说。它以时空为体,万物为用。气是中医的一个重要概念,气是什么呢?是“变化的父母,生杀的本始,万物的纲纪。”这个气不是具体的形象,所谓的营气、卫气、水谷之气、邪气等等都是后天产生的。在先天的时候,是变化的父母,生杀的本始,万物的纲纪。研究气,气跟自然力是不是一体的呢?变化的父母,生杀的本始,万物的纲纪不就是自然力吗?中医研究疾病时,把疾分为虚实两大类,表现为:软、累、困、乏,脉弱的属虚症,是认为什么事物好过了的心理所致。另一种表现为疼胀僵硬直,脉搏动有力属实症,是认为什么坏过了的心理所致。祛除这些病症的各种各样的方法,在中医有中药、针灸、按摩等等。无论它们能不能反应到病根的所在,毕竟还是要针对信号作文章,最终要得到健康的结果。
, http://www.100md.com
关于中药,可以展宽到其他的方面,它们在很多问题上跟年代等诸多因素是有关联的。一次我到某地讲课,有一位西医大夫来听课,他本身是搞医的,他认为药和病本身有“思维”。现在的病有“脑子”,治疗某种病,一种药刚研制出来,起初似乎还可以,但用着用着,还没怎么见效呢,这种药的副作用就出来了。药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人们从药的生产、试制以致到临床应用,在这这些环节中的状态越平静,对药产生的负面影响就越小,药物的生命力就越强。为什么现在有些药物使用后不久,就显得效果不佳呢?一个原因是人的心理变化太快,疾病的变异也随之加快;另一个人们对药品存了信号,人们对药存的信号越多,药的使用效果越差,生命力就越短。
药物、针灸、按摩等方法对治疗疾病所起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但用药物等治病方法,其实是运用自然界所有物种的自然属性,运用五行生克的原理来对所发病症进行生克、制化,最终达到阴阳平衡的目的。因此,属于三维的层次。但对于已过去的病,“已逝时空”却无能为力,但心却不同。人不能回到过去,心却可以回到过去,所以,用心治病属于五维的层次。
, 百拇医药
关于心理与病的关系,古已有之,《黄帝内经》中有67.7%的部分涉及到了与心理有关的内容。指导人们怎么应时而想,应时而做,怎么心平气和。如“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忧伤肺”、“恐伤肾”、“惊伤胆”。伤的结果就是中医所讲的疾病。继续演变出来的内容就是:“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思则气结”,都是在研究疾病。“喜”过了则软累困乏,“怒”过了疼胀僵硬直。《黄帝内经》正是用最高度概括的语言,提纲性地表述了这个问题。其实人们心中所有的偏激情绪、不辩证的逻辑观点都会给自己的身体带来不同程度的伤害,并有着严格的对应规律。
不平的心理可使人致病,但并不等于否认其他致病因素的存在,不平心理除了可直接影响身体,使人患病外,与其他病因也有密切的关系。对于通常所说的其他外界因素(环境因素、社会因素等)而言,不平心理是疾病的内因,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而对身体自身而言(如遗传、年龄、性别等),身体是内因,不平心理是使其发病的诱因。心理是决定各种致病因素能否对身体发生作用的关键,疾病是心理与其他致病因素相互作用后在身体上的反应。这也就是为何同样的条件下,有人患病、有人健康的重要原因之一。调整转变过去或现在的不平心理,就等于消除了疾病的源头,切断了疾病的形成环节,使形成疾病的反应无法进行,由此使疾病得以减轻或消除。常用的治疗手段,是不可缺少的。但它们重在祛除疾病的外因,内因不祛,遇到适合的条件,疾病定会再次出现。况且心病只能用心医,只有消除不平心理,才能从根本上达到健康的目的。
, http://www.100md.com
实际上用心理治疗,是通过病发现自己生活中各方面的“过”与“不及”,所有能让你不舒服的事都能让你发现自己的太过与不及,发现后主动去调整。调整时,首先要能平静坦然地面对疾病,把以前认为不平的那些事想开,把对疾病的不理解换成是平衡的需要。如没有这套理论,谁得了病都觉得自己不该得病,其实得病是自然需要。人都在这种平衡循环当中,平衡的目的是为了不陷入太过和不及。
学习平衡论,并不是完全用在治病一个方面,真正的收获是观念上的变化,你的人生观增加一种新的理念,即遇上事情以后,进行一种新的调整,这个作用比治病要大。不要害怕或者牵挂自己的疾病,你真正理解了平衡论,病慢慢地就会好,要认识到得病对你是挽救。
要通过发现周围的问题返回来发现自己,反省自己,只有这么逐步发现自己的错觉,修正自己,才能逐渐达到觉悟,觉悟了才是正觉。正觉越多你活得就越轻松、越自然;错觉越多你活得就越累。
学习平衡理论的目的不是让你信或者不信,而是在生活当中怎么去结合平衡理论,解脱自己、解脱别人。从疾病入手逐渐认识自然力的平衡,根据平衡论的规律,把事想开,把病祛掉。更深层认识自然力的平衡理论后,吉凶祸福的概念就会发生变化。比如:你觉得就是某人坑了你,但你通过学习平衡理论,认识到这是对我原来某个过激行为的平衡,从而原谅他,一点气、急、恨都没有了。如果你还意识到,他这么做实际是自然力以特有的形式救了你,那就不是你原谅别人了,而是明白了这是在点化你,提示你把当年对某件事的不良定位和不平心理调整过来。那时看问题的角度和心态的平静度就不一样了。
真能做到看什么都正常,就是解脱。病今天没有调好,明天接着调,根据身体慢慢来,要能通过身体找到本来,在自然当中只有你不知道的道理,没有没道理的事。咱们现在的平衡理论,能帮你想开很多,但这毕竟在众多的理论中还是一点点。治病只是过程,希望用平衡的理念造福自己,造福他人。, 百拇医药(王中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