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诊给我们的启示
一、遭遇误诊,二、患者无奈,三、医家解说,四、权威评说
好像是《笑林广记》上有这样一则故事,说是某人患病,走了几家医院,看见每个先生背后都有一大堆冤魂,不敢前去就医。好不容易发现一位大夫背后只有一位冤魂,就前去打听,原来,这位大夫昨天才开业……虽然是笑话,却反映了一个客观真实:庸医误诊自古以来就存在。
一、遭遇误诊
母亲已经去世几年了,但是我至今仍难以忘却老人家患重病被误诊的情景:那是一个初秋,77岁高龄的母亲突然口吐白沫晕倒,父亲和身边亲人迅速把母亲送到一家大型的三级甲等医院急诊科。医生们围着母亲团团转,负责抢救的科主任是一位小有名气的心血管教授。做了些物理检查以后,她大略地看了看,认为是心肌梗塞,便要求医生按照心梗抢救。两天以后,母亲终于苏醒了,医生进一步检查,发现不是什么心肌梗塞,而是脑梗。教授自我解嘲地说,反正抢救方法差不多……其实,抢救方法不一样。这时已经耽误了最佳抢救时机——即24小时内脑动脉紧急疏通,母亲落下了偏瘫,直到几年以后去世,一直半身不遂……
出于对医院和专家的尊重,我们一直没好意思说什么。老人最后的岁月活得很艰难,成为我们兄弟心头的一大隐痛!
一个衰老的生命遭遇误诊已足以令人痛心疾首,而对年轻人的误诊,则需要用更长久的时间来抚平创伤。去年10月,某医院在高考体检时发现孙明山的右肺叶上有阴影,便简单地误诊为“结核空洞”。结核病具有传染性,暂时不宜入学就读,于是被取消了当年上大学的资格。家长领着孩子到权威机构复查,经多家权威医疗机构证实,孙明山患的仅仅是“右下叶支气管囊肿”的小毛病。然而此时已经过去了几个月,已经耽误了高考学子的入学时机。家长向体检医院和教育主管部门提出交涉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363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