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是最好的养生
李骏先生是我的老朋友,我们初识于上世纪的1986年,那时李骏是《家庭》杂志的主编,恰逢中国妇女报刊年会在太原召开,他在会议之余亲临我当时居住的榆次锦纶厂看望,还郑重聘请我为《家庭》杂志的顾问。第二年岁末,我参加海南笔会后回到广州,与李骏先生联系后,他非常高兴,一定要陪我到珠海深圳转转。这一转就是五六天,路上听老李讲了不少他和《家庭》的故事。那时《家庭》如日中天,动辄发行几百万份,是现在的杂志们望尘莫及的数量。老李心中还有许多壮志,当然也意识到自己的年龄,说过不了多久就会退休,但他是“一定闲不住的”。
一晃过去二十多年,我与老李的联系渐少。前些日子突然接到老李的电子邮件,说他现在正办一份刊物,希望我能投稿。接到信后我大致估算了一下老李的年龄,怎么也在八十开外了,还能“时髦”地使用电脑。
再通电话,传来的声音十分健朗。他告诉我,前几年接手了《炎黄世界》,并亲任社长兼总编。刊物开始为双月刊,自去年7月以来改为月刊。
, http://www.100md.com
作为写家,这些年我常和刊物打交道,深知办一份刊物须花费的心血和力气,老李以这样的年龄挂帅,说不定办刊方只是用用他的名气而已。于是我说,只要有合适的题材,我一定会写,但以您这样的年纪,约稿一类的事让底下的工作人员办就是了。老李一笑,说:我的工作作风一贯是亲力亲为的。特别是约稿,由于过去在《家庭》当过总编,全国认识一大批作者,他们还认我这副老脸。我亲自联络显得郑重,也更尊重对方嘛。我仔细问了办刊的情况,老李带着点自豪地说:《南方日报》去年“记者节”时曾发过消息,专门讲了我们社的情况,我是社长兼总编,82岁,副总编辑张宝锵91岁,特约撰稿人、专栏作家周有光105岁。于是我们的《炎黄世界》也被称为新闻界的“三绝”刊物,创造了中国期刊界乃至世界期刊界的“奇迹”。
这番话当下令我大为感佩。1987年我去广州时,《家庭》已经挣下了很大一份家业,那时的编辑们就拥有了宽敞的住房。而老李作为离休干部,退下来的生活医疗一定皆有保障,是不必为“稻粱谋”的。91岁的张宝锵先生我不大了解,想来资格待遇不会比老李低。至于周有光先生,我早就对他心存敬意,我曾在网上看过一篇对老先生的采访,特别留意了同时配发的几张照片。从窗外的情景看,老先生住在一片老式居民楼中,书房不足十平米,摆设十分陈旧。老式的没有外包的暖气,堆满图书的没有玻璃门的旧书柜,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流行的旧式二屉桌,已经极少见到的四方木凳……如果我的观察不错,地上铺的竟是早已被流行不屑的地板革,而他写作使用的是一台老式打字机。老人在这里以“25岁”的心态生活,每天除睡眠八小时外,其余时间都用来读书和写作,他说过了80岁,年龄就要重新计过。很多人说,到了80岁人就没有用了,我还有用,81岁时,我算1岁。按照这样的算法,老人今年才刚25岁。在25岁这一年,老人出版了近二十万字的《朝闻道集》,受到读者的极大欢迎。
——三位老先生用自己的生命证明了“老有所用”。
中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如何养老成为困扰全社会的大问题。
我以为,养老可以是各种方式:与子女共同生活,享受天伦之乐是一种养老;旅游健身把自己弄得结结实实是一种养老;热心公益也是值得提倡的养老方式。每个家庭和老人都有权根据自身状况对养老做出规划,关键是健康和快乐。三位老先生的“老有所为”,套用一句流行语,无疑是一种很给力的养老方式,值得借鉴和提倡。, 百拇医药
一晃过去二十多年,我与老李的联系渐少。前些日子突然接到老李的电子邮件,说他现在正办一份刊物,希望我能投稿。接到信后我大致估算了一下老李的年龄,怎么也在八十开外了,还能“时髦”地使用电脑。
再通电话,传来的声音十分健朗。他告诉我,前几年接手了《炎黄世界》,并亲任社长兼总编。刊物开始为双月刊,自去年7月以来改为月刊。
, http://www.100md.com
作为写家,这些年我常和刊物打交道,深知办一份刊物须花费的心血和力气,老李以这样的年龄挂帅,说不定办刊方只是用用他的名气而已。于是我说,只要有合适的题材,我一定会写,但以您这样的年纪,约稿一类的事让底下的工作人员办就是了。老李一笑,说:我的工作作风一贯是亲力亲为的。特别是约稿,由于过去在《家庭》当过总编,全国认识一大批作者,他们还认我这副老脸。我亲自联络显得郑重,也更尊重对方嘛。我仔细问了办刊的情况,老李带着点自豪地说:《南方日报》去年“记者节”时曾发过消息,专门讲了我们社的情况,我是社长兼总编,82岁,副总编辑张宝锵91岁,特约撰稿人、专栏作家周有光105岁。于是我们的《炎黄世界》也被称为新闻界的“三绝”刊物,创造了中国期刊界乃至世界期刊界的“奇迹”。
这番话当下令我大为感佩。1987年我去广州时,《家庭》已经挣下了很大一份家业,那时的编辑们就拥有了宽敞的住房。而老李作为离休干部,退下来的生活医疗一定皆有保障,是不必为“稻粱谋”的。91岁的张宝锵先生我不大了解,想来资格待遇不会比老李低。至于周有光先生,我早就对他心存敬意,我曾在网上看过一篇对老先生的采访,特别留意了同时配发的几张照片。从窗外的情景看,老先生住在一片老式居民楼中,书房不足十平米,摆设十分陈旧。老式的没有外包的暖气,堆满图书的没有玻璃门的旧书柜,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流行的旧式二屉桌,已经极少见到的四方木凳……如果我的观察不错,地上铺的竟是早已被流行不屑的地板革,而他写作使用的是一台老式打字机。老人在这里以“25岁”的心态生活,每天除睡眠八小时外,其余时间都用来读书和写作,他说过了80岁,年龄就要重新计过。很多人说,到了80岁人就没有用了,我还有用,81岁时,我算1岁。按照这样的算法,老人今年才刚25岁。在25岁这一年,老人出版了近二十万字的《朝闻道集》,受到读者的极大欢迎。
——三位老先生用自己的生命证明了“老有所用”。
中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如何养老成为困扰全社会的大问题。
我以为,养老可以是各种方式:与子女共同生活,享受天伦之乐是一种养老;旅游健身把自己弄得结结实实是一种养老;热心公益也是值得提倡的养老方式。每个家庭和老人都有权根据自身状况对养老做出规划,关键是健康和快乐。三位老先生的“老有所为”,套用一句流行语,无疑是一种很给力的养老方式,值得借鉴和提倡。,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