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健身科学》 > 2011年第8期
编号:12119747
品茶养心
http://www.100md.com 2011年8月1日 《健身科学》 2011年第8期
     人在工作忙碌之后,生活的余暇之时,端起茶杯细啜漫品。当茶汤静静地浸润人们的心田时,人的心灵就在虚静中得到净化,精神也就在虚静中得到升华,可以尽享怡然自得的人生之乐。由此看来,品茶不仅仅是生理的需要、生活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心性的修炼和品质的涵养。我们只要以宁静淡泊的心情,旷达超逸的襟怀去品茶,就一定能得到道德力量的扩充和精神境界的提升,就能更好地享受大自然赐予人类的真趣。

    面对一杯清茶,要有一份易安的婉约;二分东坡的豪放;三分老子的淡泊;四分板桥的洒脱。由此,演成十分的惬意。这惬意足以颐养心神。

    ——编者

    禅茶一味

    茶于佛教的最初关系是茶为僧人提供了无可替代的饮料,而僧人与寺院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和制茶技术的进步,进而,在茶事实践中,茶道与佛教之间找到了越来越多的共通之处。

    其一曰“苦”佛法求的是“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求的是对“苦”的解脱。 茶性也苦。从茶的苦后回甘,苦中有甘的特性,佛家可以帮助修习佛法的人在品茗时品味人生,参破“苦谛”。

    其二曰“静” 茶道把“静”作为达到茶境的必由之路。佛教坐禅以及佛学中的“戒、定、慧”三学也都是以静为基础。在静坐静虑中,人难免疲劳发困,这时候能克服睡意的只有茶,于是茶便成了禅者最好的“朋友”。

    其三曰“凡” 日本茶道宗师千利休曾说过:“须知道茶之本不过是烧水点茶”, 这话一语中的。茶道的本质确实是从琐碎的平凡生活中去感悟人生的哲理。禅也是要求人们通过静虑,从平凡的小事中去契悟大道。

    其四曰“放” 人的苦恼,归根结底是因为“放不下”,所以,佛教修行特别强调“放下”。品茶也强调“放”,放下手头工作,放松一下自己紧绷的神经,放松一下自己被囚禁的天性。

    “虚静之心”方能品出“茶韵”

    茶人心境的形成和创造,来自于“虚静”。中国古代先哲们对虚静早有深刻的阐述。道家认为,人的心虚静之极,可以像镜子一样真实地反映天地万物。儒家则以静为本,致良知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7657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