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劲力的探讨
一、什么是劲力
在传统太极拳理论中关于劲力的阐述:(1)王宗岳《太极拳论》“由著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阴阳相济方为懂劲。”(2)武禹襄《十三势说略》“其根在脚,发于腿,主于腰,形于手指。”《太极拳解》“运劲如抽丝,蓄劲如张弓,发劲似放箭。”(3)李亦余《五字诀》“发劲要有根源,劲起于脚跟,主于腰间,形成手指,发于背。”以上解释似清非清。
由肌肉力学的研究证明,人体的力是由肌肉收缩产生的,它牵动着骨骼作用于地面,地面给人体以反作用力,在反作用力的作用下,人体产生了运动。人体在运动时也就得到了动能,在太极拳运动中,这个“能”通过肢体的传递而作用于对方,使对方失去平衡,产生运动,或者弹性变形,这种现象在太极拳运动中称之为发力,当力蕴之于内而未发则谓之劲。
依我个人的感觉,太极拳的劲力是一种身体各部位协调的很好的时候产生的一种能收能放能变的整体力,它是身体在松柔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才有的整体力。松不下来,身体就无法协调到最佳状态,就发不好劲。所以,整体和松柔两个字,是劲力的本质和精髓。
, 百拇医药
二、劲力的种类
太极拳谱中关于人体劲力的说法是多种多样的,有明劲、暗劲、化劲三劲之说;有刚、柔二劲之说;有先天力、后天力之说等等。更有人称劲力有几十种之多。这些从用法上进行的描述很玄,让人很难找到感觉。
发力的形式决定于能量传递的方式,由普通物理学获知,在自然界,能量的传递有二种形式——直接传递和波浪形传递。由运动解剖学,人体的上肢、躯干、下肢分别由颈关节、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连接。要直接传递,相应的关节必须固定形成一个整体。要波浪形传递,各关节必须放松,力由劲源处依次向前传递。
直接传递的力因其表露在外,且直接作用于对方,故称作外劲。波浪形传递的力,因其藏于体内故称作内劲。
三、劲力的特点
内劲和外劲各有特点,外劲的特点表现为单向性,即从劲的起点到止点呈直线,就像射出的箭一样,对方对外劲的感觉为刚硬。虽然通过身体的转动和手臂的旋转也可以产生类似圆弧和螺旋运动,但这只是用关节改变了力的方向,力的性质没有改变——单向性。如同汽车在直道上行驶和在弯道上行驶而已。外劲虽然可以走化对方,但其直接作用于对方使自己的意图明白无误地告诉了对方,因为外劲的单向性使自己在攻击对方时很容易丢失自我,偏离中心而反被对方借劲。外劲因为刚硬,只能作用于外表并受阻于外表,很难渗入对方的中心点,只能在对方的圈外去影响对方。同样的道理,对方的来劲因为肌肉用力的原故,很难将外力吸收而产生顶劲。内劲的启动以腹部(丹田)为核心,由里及外,逐层鼓荡放大波浪式传递。内劲的特点表现为从核心向四周扩散,如同地震的震心向四周波及一样,又如同一块石头溅起的波纹向四周散去一样。内劲因为外柔内刚,松柔的外表就好象一道屏障将自己的中心和劲源遮挡着,对方不明其意,当对方外力作用于我时,最外层的受力点弹性接之,缓冲部分劲力,然后逐层递减直至消化吸收外力,使对方发劲制我的企图落空。相反,自己可以通过松柔的外表将劲力渗入对方体内,影响对方中心,使其转换不灵不由自主地失去重心,即引进落空,对方只觉被吸而起。内劲因从核心向四周鼓荡,使自己居中能支撑八面,同时对方感觉不到力点,只觉被弹而出。
, 百拇医药
四、劲力的运用
我们先来看看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1)倒开水时,我们有时会将一空瓶子误当成盛满水的瓶而提得高高的。因为用提满瓶水的力去提了空开水瓶。
(2)两人拔河时,一人松开绳子另一人就会摔倒。因为维持人平衡的力没有了。
(3)人走路时,不小心滑了一下,他会下意识地全身一紧。因为他的身体重心受到了影响。
从太极拳的角度思考,第一例可以看出:空可以借力;第二例可以看出:维持平衡的力同时影响平衡;第三例可以看出:人体重心受到影响后会本能地发出劲来(这种劲最暴露,最僵硬,最易被控制)。从太极拳劲力的特点可以看出,外劲通过固定关节稳定身体;内劲通过松沉稳定身体。外劲通过躯体和上肢的旋转在身体外围作弧形运动;内劲则通过丹田向身体四周扩散作鼓荡运动。外劲通过旋转走化对方;内劲通过鼓荡吸放对方。因此只有内劲外劲结合起来才能巧妙地利用这些规律,给力对方让其依附我的力维持平衡,然后去影响对方的平衡;尽可能去影响对方的重心,让其作出本能反应,借力打力。
, 百拇医药
五、劲力的训练
1、拳感的训练
太极拳运动是一种异于寻常的、以身体、四肢为主要运动的自我锻炼。内讲意、气、力合,外讲松整、自然,动作练习过程具有用意不用力、缓慢均匀等特点。体会太极拳运动感觉的方法,主要有两种。
其一,从动作松软中找感觉。
松软不是身体的哪一部分,而是整体。初学者有针对性地采用一些基本动作,对身体各部位进行松软练习,就能使身体的各个部位在动作过程中获得松软的感觉。
其二,在“缓慢均匀”的动作中体会“抽丝”和“阻力”的感觉。
通过进行身体各部缓慢均匀动作的练习,细细体会动作中劲力绵绵不断的“抽丝”和身体在空气中受到的“阻力”感觉,使之在大脑中存储这“感觉”信息,然后,指挥身体各部做出具有这种感觉的缓慢均匀的动作。
, http://www.100md.com
2、肌肉的弛张训练
肌肉的弛张,应在大脑的支配下求达。先应排除僵劲,放松练习。不论放松,还是紧缩练习,都要追求一个“极”字。
放松要从精神到躯体,紧缩也是同样。放松要使骨节、肌肤、筋脉最大限度拉长,紧缩要使肌肤密度加大。要注意放松的时间长些,紧缩的时间宜短。要在柔转刚的阶段,画圆出方,柔弛刚张练习,要配合逆腹式呼吸,随着下肢动作的实虚变换,意导为先,里动催外,离弦的一刹那,肌肉绷紧,上下变整。紧缩疾发,随即松开,这样久练,既能增加劲力,又能经济用力,能引化来力,能得机击发,能达到“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的功夫。 3、腰裆的旋转训练。
腰裆的旋转是劲力的来源。拳论曰:“腰为主宰”、“命意源头在腰隙”、“主自穹于腰”、“腰为车轴,气如轮”。这些理论从不同角度强调了腰部的重要意义。
腰是身体上下转动的关键,它对全身动作变化,调整重心的稳定以及推动劲力达于四梢,起了重要作用。
, 百拇医药
对腰裆的练用要求有三种:练柔劲要活腰,起到圆活作用,引化得法;练发劲要拧腰,起到增强爆发力,加速直射作用;定势时要塌腰,起到稳定下肢,气收归于丹田的作用。
4、丹田的运气训练
太极拳是内功拳,全在于丹田之功,以丹田之气发动肢体运动,才能真正练好太极拳。
静守丹田,待丹田气满充实后,即自然呼吸发动,意想开则气发于丹田充达全身而肢体开,意想合则气收归丹田敛入骨髓而肢体合。开即放,合即收。意想转圈时,则丹田内转,气亦转,发动肢体同时转。如此开合鼓荡,聚散收放,循环周流,越练丹田之气越充盈、越满足,充塞周身,舒张肌肤,犹如充满了气的皮球一般,在旋转,在滚动,惟有丹田在吞吐呼吸和内转。丹田气越足,则周身气力和内劲越大。
5、整体劲的训练
太极拳技击时,非常重视整体劲的作用,要求“气势团聚”。
练太极拳的整体劲遵则为:(1)意欲向上,必先寓下;(2)意欲向左,必先右去;(3)前去之中,必有后撑;(4)上下左右,相吸相系;(5)对拉拔长,曲中求直。照此遵则练习,整体劲定能产生。
总之,劲力的产生不是朝夕之功,要持之以恒。先求小目标,再求大目标。以理练拳,以拳证理,反复验证,不断总结,水到渠成。, 百拇医药(张建斌)
在传统太极拳理论中关于劲力的阐述:(1)王宗岳《太极拳论》“由著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阴阳相济方为懂劲。”(2)武禹襄《十三势说略》“其根在脚,发于腿,主于腰,形于手指。”《太极拳解》“运劲如抽丝,蓄劲如张弓,发劲似放箭。”(3)李亦余《五字诀》“发劲要有根源,劲起于脚跟,主于腰间,形成手指,发于背。”以上解释似清非清。
由肌肉力学的研究证明,人体的力是由肌肉收缩产生的,它牵动着骨骼作用于地面,地面给人体以反作用力,在反作用力的作用下,人体产生了运动。人体在运动时也就得到了动能,在太极拳运动中,这个“能”通过肢体的传递而作用于对方,使对方失去平衡,产生运动,或者弹性变形,这种现象在太极拳运动中称之为发力,当力蕴之于内而未发则谓之劲。
依我个人的感觉,太极拳的劲力是一种身体各部位协调的很好的时候产生的一种能收能放能变的整体力,它是身体在松柔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才有的整体力。松不下来,身体就无法协调到最佳状态,就发不好劲。所以,整体和松柔两个字,是劲力的本质和精髓。
, 百拇医药
二、劲力的种类
太极拳谱中关于人体劲力的说法是多种多样的,有明劲、暗劲、化劲三劲之说;有刚、柔二劲之说;有先天力、后天力之说等等。更有人称劲力有几十种之多。这些从用法上进行的描述很玄,让人很难找到感觉。
发力的形式决定于能量传递的方式,由普通物理学获知,在自然界,能量的传递有二种形式——直接传递和波浪形传递。由运动解剖学,人体的上肢、躯干、下肢分别由颈关节、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连接。要直接传递,相应的关节必须固定形成一个整体。要波浪形传递,各关节必须放松,力由劲源处依次向前传递。
直接传递的力因其表露在外,且直接作用于对方,故称作外劲。波浪形传递的力,因其藏于体内故称作内劲。
三、劲力的特点
内劲和外劲各有特点,外劲的特点表现为单向性,即从劲的起点到止点呈直线,就像射出的箭一样,对方对外劲的感觉为刚硬。虽然通过身体的转动和手臂的旋转也可以产生类似圆弧和螺旋运动,但这只是用关节改变了力的方向,力的性质没有改变——单向性。如同汽车在直道上行驶和在弯道上行驶而已。外劲虽然可以走化对方,但其直接作用于对方使自己的意图明白无误地告诉了对方,因为外劲的单向性使自己在攻击对方时很容易丢失自我,偏离中心而反被对方借劲。外劲因为刚硬,只能作用于外表并受阻于外表,很难渗入对方的中心点,只能在对方的圈外去影响对方。同样的道理,对方的来劲因为肌肉用力的原故,很难将外力吸收而产生顶劲。内劲的启动以腹部(丹田)为核心,由里及外,逐层鼓荡放大波浪式传递。内劲的特点表现为从核心向四周扩散,如同地震的震心向四周波及一样,又如同一块石头溅起的波纹向四周散去一样。内劲因为外柔内刚,松柔的外表就好象一道屏障将自己的中心和劲源遮挡着,对方不明其意,当对方外力作用于我时,最外层的受力点弹性接之,缓冲部分劲力,然后逐层递减直至消化吸收外力,使对方发劲制我的企图落空。相反,自己可以通过松柔的外表将劲力渗入对方体内,影响对方中心,使其转换不灵不由自主地失去重心,即引进落空,对方只觉被吸而起。内劲因从核心向四周鼓荡,使自己居中能支撑八面,同时对方感觉不到力点,只觉被弹而出。
, 百拇医药
四、劲力的运用
我们先来看看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1)倒开水时,我们有时会将一空瓶子误当成盛满水的瓶而提得高高的。因为用提满瓶水的力去提了空开水瓶。
(2)两人拔河时,一人松开绳子另一人就会摔倒。因为维持人平衡的力没有了。
(3)人走路时,不小心滑了一下,他会下意识地全身一紧。因为他的身体重心受到了影响。
从太极拳的角度思考,第一例可以看出:空可以借力;第二例可以看出:维持平衡的力同时影响平衡;第三例可以看出:人体重心受到影响后会本能地发出劲来(这种劲最暴露,最僵硬,最易被控制)。从太极拳劲力的特点可以看出,外劲通过固定关节稳定身体;内劲通过松沉稳定身体。外劲通过躯体和上肢的旋转在身体外围作弧形运动;内劲则通过丹田向身体四周扩散作鼓荡运动。外劲通过旋转走化对方;内劲通过鼓荡吸放对方。因此只有内劲外劲结合起来才能巧妙地利用这些规律,给力对方让其依附我的力维持平衡,然后去影响对方的平衡;尽可能去影响对方的重心,让其作出本能反应,借力打力。
, 百拇医药
五、劲力的训练
1、拳感的训练
太极拳运动是一种异于寻常的、以身体、四肢为主要运动的自我锻炼。内讲意、气、力合,外讲松整、自然,动作练习过程具有用意不用力、缓慢均匀等特点。体会太极拳运动感觉的方法,主要有两种。
其一,从动作松软中找感觉。
松软不是身体的哪一部分,而是整体。初学者有针对性地采用一些基本动作,对身体各部位进行松软练习,就能使身体的各个部位在动作过程中获得松软的感觉。
其二,在“缓慢均匀”的动作中体会“抽丝”和“阻力”的感觉。
通过进行身体各部缓慢均匀动作的练习,细细体会动作中劲力绵绵不断的“抽丝”和身体在空气中受到的“阻力”感觉,使之在大脑中存储这“感觉”信息,然后,指挥身体各部做出具有这种感觉的缓慢均匀的动作。
, http://www.100md.com
2、肌肉的弛张训练
肌肉的弛张,应在大脑的支配下求达。先应排除僵劲,放松练习。不论放松,还是紧缩练习,都要追求一个“极”字。
放松要从精神到躯体,紧缩也是同样。放松要使骨节、肌肤、筋脉最大限度拉长,紧缩要使肌肤密度加大。要注意放松的时间长些,紧缩的时间宜短。要在柔转刚的阶段,画圆出方,柔弛刚张练习,要配合逆腹式呼吸,随着下肢动作的实虚变换,意导为先,里动催外,离弦的一刹那,肌肉绷紧,上下变整。紧缩疾发,随即松开,这样久练,既能增加劲力,又能经济用力,能引化来力,能得机击发,能达到“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的功夫。 3、腰裆的旋转训练。
腰裆的旋转是劲力的来源。拳论曰:“腰为主宰”、“命意源头在腰隙”、“主自穹于腰”、“腰为车轴,气如轮”。这些理论从不同角度强调了腰部的重要意义。
腰是身体上下转动的关键,它对全身动作变化,调整重心的稳定以及推动劲力达于四梢,起了重要作用。
, 百拇医药
对腰裆的练用要求有三种:练柔劲要活腰,起到圆活作用,引化得法;练发劲要拧腰,起到增强爆发力,加速直射作用;定势时要塌腰,起到稳定下肢,气收归于丹田的作用。
4、丹田的运气训练
太极拳是内功拳,全在于丹田之功,以丹田之气发动肢体运动,才能真正练好太极拳。
静守丹田,待丹田气满充实后,即自然呼吸发动,意想开则气发于丹田充达全身而肢体开,意想合则气收归丹田敛入骨髓而肢体合。开即放,合即收。意想转圈时,则丹田内转,气亦转,发动肢体同时转。如此开合鼓荡,聚散收放,循环周流,越练丹田之气越充盈、越满足,充塞周身,舒张肌肤,犹如充满了气的皮球一般,在旋转,在滚动,惟有丹田在吞吐呼吸和内转。丹田气越足,则周身气力和内劲越大。
5、整体劲的训练
太极拳技击时,非常重视整体劲的作用,要求“气势团聚”。
练太极拳的整体劲遵则为:(1)意欲向上,必先寓下;(2)意欲向左,必先右去;(3)前去之中,必有后撑;(4)上下左右,相吸相系;(5)对拉拔长,曲中求直。照此遵则练习,整体劲定能产生。
总之,劲力的产生不是朝夕之功,要持之以恒。先求小目标,再求大目标。以理练拳,以拳证理,反复验证,不断总结,水到渠成。, 百拇医药(张建斌)
参见:首页 > 保健版 > 康复中心 > 运动保健 > 太极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