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医学评论 > 医德医道
编号:12644188
我国古代的医德规范
http://www.100md.com 2014年9月1日 健身科学 2014年第9期
     所谓“医德”,顾名思义就是医生的职业道德。关于做医生所必备的职业道德,唐代“药王”孙思邈在自己所著的《备急千金要方》中专门以“大医精诚”一个章节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他认为“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人类)之苦”,“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有患疮痍、下痢、臭秽不可瞻视,人所恶见者,不得起一念蒂芥之心”……只有这样,才能称得上是“苍天大医”。

    也就是说,医生在给病人看病的时候,一定要怀着普世的慈悲之心,以帮助病人脱离病痛苦海为己任,不计较病人的身份、贫富、地位,不管他的性别和民族,要一视同仁。不能嫌弃病人,嫌脏嫌累,更不能把自己的利益放在治病救人之前。只有做到基本的这些,才能成为一名真正的医生。

    那么对于这种高尚的医德,古代的医生们又是如何亲身实践的呢?据古籍记载,唐朝有一位荆州的医生名叫王彦伯。他医术高明,本来可以凭借给人治病赚不少钱,可他却在自家庭院设了三四个药灶煎煮药物,当时来让他看病的人把他们家的大门都挤掉了。王彦伯先给病人诊病,然后告诉大家,病热的吃这灶药,病寒的吃那灶药,病风和病气的都各有针对的药物来吃。病人吃完药后,有人付钱,有人不付钱,可王彦伯从不计较,他的仁厚济人之心由此可见一斑。

    明朝还有一位名叫范彬的医生。他平时常把家里的钱财用来“蓄良药,积米谷”,如果遇到孤苦的病人,他便把人家接到自己家中,不但给人治病,还承担食宿。即便病人生的是那种肮脏或有传染之嫌的病也从不嫌弃。有一年当地爆发疫情,范彬除了医治病人之外,还倾尽家产盖了房子,收留那些失去家园、又穷又饿的人,救活了一千多人,他的善行一时被传为佳话,让很多人都非常感动。, 百拇医药(李静波)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医学评论 > 医德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