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保健版 > 康复中心 > 康复医疗
编号:12637240
《养病庸言》中的精神康复之法
http://www.100md.com 2014年11月1日 健身科学 2014年第11期
     人不可能完全不生病,而生病之后的调养过程对于健康的意义不言而喻。疾病虽然痊愈,但因病后调养失当而导致疾病复发,甚至造成身体进一步虚损的例子并不少见,这也让历代医家和病者对于养病之法变得越来越关注。

    我国的疾病康复理论起源较早,最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相关的论述。比如里面提及的“谷肉果蔬,食养尽之”,说的就是人在养病过程中的饮食调养法则。而到了清朝末年,医家沈子复还特意撰写了一本关于疾病康复的专著《养病庸言》,事无巨细、苦口婆心地指导人们怎样进行疾病的康复养护,其中的养病理论在今天来看,也是值得借鉴的。

    沈子复认为一个人无论是富贵,还是贫穷,在养病的时候都首先要做好精神上的功课。具体到精神调养的方法,他在《养病庸言》中做了“六务”的论述。

    1.忘:人之所以会在得病之后背上精神的枷锁,往往是因为担心因为疾病而失去生命的缘故。有些人总是害怕自己只要一躺上病床就再也下不来,这种心理对于养病是十分不利的。所以养病的人必须撇开疾病生死,将生死置之度外,这样自然就会胆壮气旺,疾病的痊愈也便屈指可期了。
, http://www.100md.com
    2.拒:人在养病过程中思想上要有所节制,不能因为自己是病人,家人和朋友都疼惜爱护自己便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懂得拒绝一些对养病不利的东西。比如吃喝的欲望、玩乐的欲望、床第间的欲望……只有这样,才能“已来之病,可节其流;未来之病,可杜其源”。

    3.调燮:在“六务”中,沈子复对于“调燮”的论述最为详尽。这其中,又尤以“常存退一步想”和“刻刻作已死观”等箴言,对于养病者的精神调养更具指导意义,也是一种思想和心理上的养病妙法。

    如果养病的人能做到“常存退一步想”,那就会使自己获得更加平和的心态,对于自己正处于养病之中的状态,也能淡然以对,甚至觉得养病也可以是一种乐境。那如果此时有超出情理的气恼之事袭来,要怎么办呢?沈子复的回答是:“他气我怒我,要我气也。我若果气,中他计矣。我却不气,他便无如我何。”

    至于“刻刻作已死观”,沈子复在书中更是以自己亲身的养病经历进行了阐述,并称其是一种独特的心理康复法。他写道:“若要长生,先求短死。鄙人病利害时,所卧之床,便当它是棺材;所居之室,便当它是停榇之所;自己身体,竟当已死看待。持之颇久,一切名利心、嫉妒心、怨愤心、贪恋心、期望心、好胜心、固执心,不识消归于何有?盖心如枯井,又如寒灰槁木,一切念头,无从阑入也。又久之身体不过如是,又久之身体渐渐好起来,至今顽躯依然尚在,虽存病骨支离,然较之乍病时,已大相悬殊矣。”
, http://www.100md.com
    4.知:也就是病人要对自己所患疾病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正所谓“自家有病自家知”,这样才能在养病的时候放下思想负担,全面配合医嘱。否则,就有可能因“无知”而耽误养病的进程,进而产生更多的心理焦虑。

    5.看:也就是说养病者要站在客观的角度看待自己的疾病,不能过于情绪化和主观,否则对于养病也是没有好处的。

    6.耐:善于养病的人通常都会比较忍耐。不管病得怎样,都会忍耐顺受。沈子复认为“耐之一字,看似授权于病,其实却夺病之权”。如果养病者能用这种豁达开放的心态看待疾病,病好那天就可以期待了。

    沈子复在《养病庸言》中还特别强调了病人在养病过程中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如果生病之人对养病都不积极主动,其他人再努力也是无济于事。他的这些精神养病之法,其实在今天看来也十分适用,可以对疾病康复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值得今人借鉴。, http://www.100md.com(刘畅)


    参见:首页 > 保健版 > 康复中心 > 康复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