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自我保健》 > 2020年第5期
编号:925879
来自婴儿与童年的“恐惧” 会影响成年后的择偶婚姻
http://www.100md.com 2020年7月10日 自我保健 2020年第5期
亲密关系,人格,依恋期(0~18个月),探索期,分离期(18个月~3岁),自我的确认和能力的形成(3~7岁),能力的确定
     文·王晓波(心理咨询师)

    纽约特别会议提出,从1994年起,将每年5月15日定为国际家庭日(International Day of Families),以提高各国政府决定和公众对于家庭问题的认识,促进家庭和睦、幸福和进步。

    中国民间早就有“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样的说法,这与西方近代心理学的一些有关理论有着惊人的相似。为此,本刊特别策划本专题,梳理并分析了早期经历是如何影响一个人的一生,特别是对择偶和婚姻关系等问题的影响。

    依恋期(0~18个月)

    在一个婴儿出生前,母亲的子宫为他提供了一个安全而舒适的生活环境。但当他出生的那一天,他与母体分离,即面对着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这一切都使小小的他感到自己的生存受到了威胁和挑战。如果这个时候他能立即得到母亲的奶头和怀抱,他便感到自己回到了母体内一般,安全又舒适。在这一阶段,生存是婴儿的全部目的,对母亲的依恋也就成为他最基本的需要,如果这一基本需要不能得到满足,便会造成婴儿的心理创伤。根据婴儿对依恋的需要得不到满足而造成的伤害程度不同,形成了不同的人格类型并伴随着他们的终生。

    成年:依恋(依赖型人格,迷恋型依恋模式)

    可能来源于儿童时期:对遗弃的恐惧

    有些母亲对孩子的依恋需要反应不稳定:有时候能满足孩子的需要,而有时候则不能。这样一来,孩子不能建立起稳定的安全感,一方面使出全身解数,努力地用哭闹来吸引母亲的注意,从而使自己的依恋需要得到满足,而另一方面却又为自己受到了冷遇而感到愤怒。所以母亲成为其愉快与痛苦的同一源泉,他在生理与情感体验上的愉快与满足、愤怒与伤心就交替出现,因而形成了对母亲的爱和恨并存的矛盾情感。这种儿童我们称之为(矛盾型)依恋儿童。如果依恋儿童的处境不能在后来的成长阶段中得到改变,他们在这一阶段中没有得到的需要将会成为其基本人格特征,并伴随终生。

    在成年之后,他们对依恋的需要始终存在。当他们进入了一个亲密关系时,这种依恋倾向就会突出地表现出来。他们对亲密关系中的矛盾中心不满就是:“当我需要你的时候,你总是不在。”我们会发现,他们对亲密接触的要求似乎永无止境,每当他们认为自己被对方忽视的时候,便会感到被遗弃,就会愤怒,就会恐惧。他们往往表现出强烈的占有欲,要求对方时时刻刻的关注,不能容忍丝毫的忽视和冷遇。由于强烈的不安感和对遗弃的恐惧,他们心中充满了嫉妒和猜疑。(迷恋型依恋)

    成年:孤独型(冷漠型)人格

    可能来源于儿童时期:对拒绝的恐惧

    另一种母亲是持续的情感冷漠的妈妈。出于种种原因不喜欢孩子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0604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