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拿手法柔和性的生物力学机理探讨
浙江省嵊泗县中医院 (202450)
关键词 推拿手法 柔和性 生物力学 机理 相关性
推拿属于中医外治法的范畴,它是通过手法作用于机体以达到预防、治疗和保健功效的一门学科。推拿手法作为这一学科的核心内容,治疗疾病的基本手段,其优秀与否直接关系到临床治疗效果。因此,手法的理论研究和临床应用,也成为推拿学发展中的一个研究主体。基于此点,本文就手法柔和原则的生物力学基础作一探讨,不当之处望同道指正。
1 推拿手法的柔和原则在推拿学中的重要意义
1.1 历代医家对柔和的阐述推拿学的发展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早在《内经》中就已经确立了按摩在中医治疗学中的地位,并且记载了按、摩、推、拿、揉、切、弹、踩跷8种手法。至明代,推拿手法更加丰富多彩,对小儿推拿手法也作出了详尽的阐述。前辈们不断研究和总结,发展至今,已有了二百多种手法记载,并且归纳了手法操作的基本要求--持久、有力、均匀、柔和、深透。这就指出,推拿手法绝不是简单的技术,它是一种高级的运动形态。正如《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云:"法之所施,使患者不知疾苦也。"对手法操作提出了客观的要求。而长期以来,似乎形成了一种倾向,认为推拿治病靠的是力气,甚至认为力气越大越好,明代的张介宾就曾对此作出了严肃批评,他说:"今见按摩之流,不知利害,专用刚强手法,极力困人,开人关节,走人元气,莫此为甚……,多见强者致弱,弱者不起,非惟不能去病,而适以增害……。"而近代推拿名家更是注重手法的柔刚有度。杜自明、刘寿山先生皆认为手法以柔和为贵,并提出了"筋喜柔,不喜刚"的观点,已故著名推拿学家朱春*=老先生也经常提出:"手法以柔和为贵,要柔中透刚",他认为:" 人虚证虚,用柔和手法处理不待言,人虚证实,也应以柔和的手法为主,即使人实证实,也不能多用刚强的手法取快一时,如果一味蛮用刚强的手法对付实证,反而会造成气动而成的病证,甚至无形中转为痼疾,实证变为虚证。"前辈们的这些精辟论述,无论在推拿的理论研究上,还是在推拿的临床应用中都成为后人立法之总纲。
1.2 柔和原则在推拿手法学中的具体应用柔和是指手法动作的稳柔灵活及力量的缓和,以使手法"轻而不浮,重而不滞",在推拿手法学中,柔和原则对于归纳手法的性能分类,阐述手法技能的基本原则,概括手法操作的阶段和规程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类经》十二卷第八注云:"形证有柔刚,脉象有柔刚,气味有柔刚,柔者属阴,刚者属阳,知柔刚之化者,知阴阳之妙用也,故必审而别之。"任何事物的内部都有柔刚相对属性的相互作用和发展变化,这对于归纳手法的性能类属有着具体的指导作用,曹锡珍先生就曾在《中医按摩学》一书中把古代按摩八法分为阴型柔术四法和阳型刚术四法,但推拿手法的分类不单据手法动作形态及接触面,手法作用力的性质的分解,而应在找出手法作用的共性基础上加以研究,这里不作一一阐述。《易经·上》云:"柔刚相推,而生变化。"在推拿手法的具体操作中,同样也存在着柔刚的相互转变,而特别注重"柔和为贵"、"柔刚相济,柔中透刚"、"柔和当先,刚透其中"。这都是对手法力量调节的恰当概括,而"轻而不浮,重而不滞"更是阐明了单个手法具体操作时柔刚辨证运用。在使用柔和的手法时,并非用轻浮不实之力,即使施以刚强的手法,也绝非粗暴、死板之力。手法的运力应该是轻柔而扎实,刚强而灵巧。所以通俗言之,手法的柔和与否并非想当然的归纳为手法的用力大小,力量小的手法并非全是轻柔的手法,而力量大的手法也并非全是刚强、粗暴的手法,关键在于手法应用时的柔刚变化,即"柔中透刚,刚法柔使"。推拿科手法操作过程是手法基本技能的临床应用,也是手法柔刚交替、结合、转化和演变过程,在长期临床手法应用中,由于因人、因病、因部位及流派手法的不同而复杂多端,但仍有其一定的规律性,即"柔-刚-柔"三个阶段的操作规范,在手法操作的开始运用轻柔的手法,使患者之肌肤尽快适应手法的良性刺激,进而用较大刺激的手法,避免或减轻手法操作过程中产生的痛楚反应,给患者以舒适的感受,充分发挥手法的治疗效果。
2 推拿手法柔和性的生物力学机制
2.1 关于"柔和"的现代物理学概念《辞海》上曰:"柔者,柔软,软弱;和者,和顺之意。"在现代物理学概念中,"柔和"可理解为"弹性模量",它是指材料和物体在外力作用下产生变形的能力,若除去外力后,变形亦随即消失,恢复原有的形状和尺寸"(《辞海·物理学分册》)。变形的能力越大,柔性也越高,反之则相反。物体在受到的力的作用后,在物体的内部也产生了相应的内力,物理学上把这种物体内部单位面积上产生的力称为应力。手法的柔和性正与这种应力有关,因为手法归根到底是以力的形式作用于机体,在机体内部产生相应的内力,即应力。应力的分布以及应力的速度变化快慢,直接影响手法的柔和性。当然,手法的柔和性还与手法力的大小有关,下文中我们具体探讨。
2.2 柔和性与弹性变形机体在遭受暴力和扭转力的作用,或者由于长期积累性的劳损而导致了软组织的损伤,软组织是由胶原组织(包括胶原纤维、弹性纤维和网状纤维)构成的高粘弹性体,它们能抵抗变形,亦能产生形变。软组织在损伤性外力的作用下,必定要发生形变,其内部亦相应的产生弹力,这是软组织形变所产生的一种反抗力,软组织产生形变后,由于机械力的作用,必然会导致组织液的渗出,继而粘连,产生无菌性炎症,笔者认为,这就是损伤的生物力学机制,而推拿手法的治疗正是恢复这种形变,也即消除无菌性炎症。软组织遭受不同程度的损伤性外力作用,而产生不同程度的形变,软组织内部也相应具备了方向与恢复软组织原状趋向一致的弹力,手法操作的力的大小正与这种弹力的大小有关。临床上,我们会观察到一些损伤轻微的病例,不经过任何的手法处理,或者经过1~2次的治疗,就能痊愈,正是因为这种弹力的自行恢复趋势。所以手法的柔和并不取决于刺激量的大小,前文中我们已经提出,轻浮无力并不是柔和,而刺激量大的手法也并非全是粗暴的手法,它是以获取疗效为前提的据症而施法。上述我们只从力量的大小论述手法的柔和性原则,手法作用于机体后,患者必然会产生酸、胀、麻、痛等反应,但手法的柔和原则要求手法"轻而不浮,重而不滞",在手法取得临床疗效的前提下既能达到恢复形变所需的作用力,又能尽量减少病人的痛楚,同样力量的手法施于机体到底怎么样才能使患者更舒适呢?我们从生物力学的角度来分析其机理:
2.2.1 应力的均匀分布: 在日常生活中,也许我们都有这样一种体验;当我们长时间坐在硬板凳上时,臀部会产生酸胀感,而坐在沙发上时则这种感觉相应会减轻,这是因为当人坐在板凳上时臀部与板凳只是左右坐骨结节为支点接触,而人坐在沙发上时则会大大的增加接触面积,使重力作用所产生的内应力均匀的分布,故而会减少痛楚。同样,手法的作用也一样,我们以滚法为例,当我们以指掌关节为支点进行滚动时,病人就会酸楚,甚至会产生疼痛,这是因为这种方法操作时,医者的手与患者接触的面积小,应力集中于某一点(或某一条线)上,这样如果手法刺激量大,其相应的应力会更大,但人体各部分组织的塑变性是有一定限度的,所以应力再大,它使局部组织产生的形变也是有一定限度的,相反只会损伤局部组织,并且由于应力过大,患者会产生保护性的肌肉痉挛,更不利于手法的深透、形变的恢复。而当我们以小指指间关节为支点,进行腕关节的屈曲和前臂旋转运动时,并用紧滚慢移,相应的会增加手法的接触面积,而减少应力大小,并且使应力在患部均匀的分布,这样不仅有利于患部形变的恢复,还会使患者有舒适感。
2.2.2 应力的变化速度快慢:我们知道,手法操作时,任何顶压和跳动的动作都是错误的操作方法,患者也会产生生硬、不适宜的感觉,其自然称不上为手法,更谈不上柔和。为什么顶压和跳动的手法会使患者产生不舒适的感觉呢?我们可以从应力的变化快慢来考虑,我们知道,软组织的强度随着载荷变化的速率增快而增强(这与骨组织相同),当手法作用时,如应力(即载荷)变化的速度快,则软组织会产生较强的强度,这样容易使局部的软组织紧张、痉挛,不利于形变的恢复,顶压和跳动的动作都会使应力的变化速度加快,必定会产生上述情况。事实上,在临床上我们也会常常发现用这种手法或用大刺激量但作用周期短的手法,患者会有疼痛的感觉,且有保护性痉挛出现,但是应力的变化速度也是相对的,它是相对于某一种手法的频率而言,在这里我们不再阐述。
3 小结推拿手法是推拿治病的关键之一,中医推拿历来重视手法在治疗中的作用。《内经》曾云:"手毒者,可使试按龟于器下,而按其上,五十日死。手甘者,复生如故也。"在二千多年中医推拿的发展史中,古代医家早就认识到推拿手法的二重性--柔和性和深透性,提出了推拿手法的五个基本要求。手法的柔和性原则在推拿手法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对于指导手法学的理论研究和临床应用上都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对于归纳手法的性能属性,阐述手法技能的基本准则,概括手法操作的阶段和规程均有具体的指导作用。运用生物力学的理论研究手法,早在五十年代就有人对此作了大量的工作,并且对一些经典的手法作了专题研究,但是还少有对于手法普遍性原则的研究报道,本文从这个角度探讨了柔和性原则的内在机制。我认为:手法的柔和性与软组织的形变有密切的关系,它取决于手法的应力分布均匀性及应力变化的速度快慢。当然,本文只能运用生物力学的一些基本的原理和概念,但是运用生物力学的原理研究推拿手法及具推拿作用的基本原理等方面,以指导推拿学的发展,将存在着美好的前景。例如本文关于柔和与弹性形变,能否客观化地表述损伤后的形变程度及状况,以便更省力而又能提高手法运用的疗效,这些都将需作进一步的研究。本文也是以此点出发,旨在使更多的推拿医生从多种途径研究、探讨手法,使推拿学的研究出现新的局面。
参 考 文 献
[1] VICOR H.FRANKEL,等主编.黄庆森等译.骨骼系统基本生物力学.天津:科技出版社.
[2] 曹仁发主编.推拿手法学.上海: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
[3] 李业甫主编.中国推拿手法.上海: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
[4] 李茂材主编.按摩推拿手法萃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http://www.100md.com(裴旭海)
关键词 推拿手法 柔和性 生物力学 机理 相关性
推拿属于中医外治法的范畴,它是通过手法作用于机体以达到预防、治疗和保健功效的一门学科。推拿手法作为这一学科的核心内容,治疗疾病的基本手段,其优秀与否直接关系到临床治疗效果。因此,手法的理论研究和临床应用,也成为推拿学发展中的一个研究主体。基于此点,本文就手法柔和原则的生物力学基础作一探讨,不当之处望同道指正。
1 推拿手法的柔和原则在推拿学中的重要意义
1.1 历代医家对柔和的阐述推拿学的发展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早在《内经》中就已经确立了按摩在中医治疗学中的地位,并且记载了按、摩、推、拿、揉、切、弹、踩跷8种手法。至明代,推拿手法更加丰富多彩,对小儿推拿手法也作出了详尽的阐述。前辈们不断研究和总结,发展至今,已有了二百多种手法记载,并且归纳了手法操作的基本要求--持久、有力、均匀、柔和、深透。这就指出,推拿手法绝不是简单的技术,它是一种高级的运动形态。正如《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云:"法之所施,使患者不知疾苦也。"对手法操作提出了客观的要求。而长期以来,似乎形成了一种倾向,认为推拿治病靠的是力气,甚至认为力气越大越好,明代的张介宾就曾对此作出了严肃批评,他说:"今见按摩之流,不知利害,专用刚强手法,极力困人,开人关节,走人元气,莫此为甚……,多见强者致弱,弱者不起,非惟不能去病,而适以增害……。"而近代推拿名家更是注重手法的柔刚有度。杜自明、刘寿山先生皆认为手法以柔和为贵,并提出了"筋喜柔,不喜刚"的观点,已故著名推拿学家朱春*=老先生也经常提出:"手法以柔和为贵,要柔中透刚",他认为:" 人虚证虚,用柔和手法处理不待言,人虚证实,也应以柔和的手法为主,即使人实证实,也不能多用刚强的手法取快一时,如果一味蛮用刚强的手法对付实证,反而会造成气动而成的病证,甚至无形中转为痼疾,实证变为虚证。"前辈们的这些精辟论述,无论在推拿的理论研究上,还是在推拿的临床应用中都成为后人立法之总纲。
1.2 柔和原则在推拿手法学中的具体应用柔和是指手法动作的稳柔灵活及力量的缓和,以使手法"轻而不浮,重而不滞",在推拿手法学中,柔和原则对于归纳手法的性能分类,阐述手法技能的基本原则,概括手法操作的阶段和规程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类经》十二卷第八注云:"形证有柔刚,脉象有柔刚,气味有柔刚,柔者属阴,刚者属阳,知柔刚之化者,知阴阳之妙用也,故必审而别之。"任何事物的内部都有柔刚相对属性的相互作用和发展变化,这对于归纳手法的性能类属有着具体的指导作用,曹锡珍先生就曾在《中医按摩学》一书中把古代按摩八法分为阴型柔术四法和阳型刚术四法,但推拿手法的分类不单据手法动作形态及接触面,手法作用力的性质的分解,而应在找出手法作用的共性基础上加以研究,这里不作一一阐述。《易经·上》云:"柔刚相推,而生变化。"在推拿手法的具体操作中,同样也存在着柔刚的相互转变,而特别注重"柔和为贵"、"柔刚相济,柔中透刚"、"柔和当先,刚透其中"。这都是对手法力量调节的恰当概括,而"轻而不浮,重而不滞"更是阐明了单个手法具体操作时柔刚辨证运用。在使用柔和的手法时,并非用轻浮不实之力,即使施以刚强的手法,也绝非粗暴、死板之力。手法的运力应该是轻柔而扎实,刚强而灵巧。所以通俗言之,手法的柔和与否并非想当然的归纳为手法的用力大小,力量小的手法并非全是轻柔的手法,而力量大的手法也并非全是刚强、粗暴的手法,关键在于手法应用时的柔刚变化,即"柔中透刚,刚法柔使"。推拿科手法操作过程是手法基本技能的临床应用,也是手法柔刚交替、结合、转化和演变过程,在长期临床手法应用中,由于因人、因病、因部位及流派手法的不同而复杂多端,但仍有其一定的规律性,即"柔-刚-柔"三个阶段的操作规范,在手法操作的开始运用轻柔的手法,使患者之肌肤尽快适应手法的良性刺激,进而用较大刺激的手法,避免或减轻手法操作过程中产生的痛楚反应,给患者以舒适的感受,充分发挥手法的治疗效果。
2 推拿手法柔和性的生物力学机制
2.1 关于"柔和"的现代物理学概念《辞海》上曰:"柔者,柔软,软弱;和者,和顺之意。"在现代物理学概念中,"柔和"可理解为"弹性模量",它是指材料和物体在外力作用下产生变形的能力,若除去外力后,变形亦随即消失,恢复原有的形状和尺寸"(《辞海·物理学分册》)。变形的能力越大,柔性也越高,反之则相反。物体在受到的力的作用后,在物体的内部也产生了相应的内力,物理学上把这种物体内部单位面积上产生的力称为应力。手法的柔和性正与这种应力有关,因为手法归根到底是以力的形式作用于机体,在机体内部产生相应的内力,即应力。应力的分布以及应力的速度变化快慢,直接影响手法的柔和性。当然,手法的柔和性还与手法力的大小有关,下文中我们具体探讨。
2.2 柔和性与弹性变形机体在遭受暴力和扭转力的作用,或者由于长期积累性的劳损而导致了软组织的损伤,软组织是由胶原组织(包括胶原纤维、弹性纤维和网状纤维)构成的高粘弹性体,它们能抵抗变形,亦能产生形变。软组织在损伤性外力的作用下,必定要发生形变,其内部亦相应的产生弹力,这是软组织形变所产生的一种反抗力,软组织产生形变后,由于机械力的作用,必然会导致组织液的渗出,继而粘连,产生无菌性炎症,笔者认为,这就是损伤的生物力学机制,而推拿手法的治疗正是恢复这种形变,也即消除无菌性炎症。软组织遭受不同程度的损伤性外力作用,而产生不同程度的形变,软组织内部也相应具备了方向与恢复软组织原状趋向一致的弹力,手法操作的力的大小正与这种弹力的大小有关。临床上,我们会观察到一些损伤轻微的病例,不经过任何的手法处理,或者经过1~2次的治疗,就能痊愈,正是因为这种弹力的自行恢复趋势。所以手法的柔和并不取决于刺激量的大小,前文中我们已经提出,轻浮无力并不是柔和,而刺激量大的手法也并非全是粗暴的手法,它是以获取疗效为前提的据症而施法。上述我们只从力量的大小论述手法的柔和性原则,手法作用于机体后,患者必然会产生酸、胀、麻、痛等反应,但手法的柔和原则要求手法"轻而不浮,重而不滞",在手法取得临床疗效的前提下既能达到恢复形变所需的作用力,又能尽量减少病人的痛楚,同样力量的手法施于机体到底怎么样才能使患者更舒适呢?我们从生物力学的角度来分析其机理:
2.2.1 应力的均匀分布: 在日常生活中,也许我们都有这样一种体验;当我们长时间坐在硬板凳上时,臀部会产生酸胀感,而坐在沙发上时则这种感觉相应会减轻,这是因为当人坐在板凳上时臀部与板凳只是左右坐骨结节为支点接触,而人坐在沙发上时则会大大的增加接触面积,使重力作用所产生的内应力均匀的分布,故而会减少痛楚。同样,手法的作用也一样,我们以滚法为例,当我们以指掌关节为支点进行滚动时,病人就会酸楚,甚至会产生疼痛,这是因为这种方法操作时,医者的手与患者接触的面积小,应力集中于某一点(或某一条线)上,这样如果手法刺激量大,其相应的应力会更大,但人体各部分组织的塑变性是有一定限度的,所以应力再大,它使局部组织产生的形变也是有一定限度的,相反只会损伤局部组织,并且由于应力过大,患者会产生保护性的肌肉痉挛,更不利于手法的深透、形变的恢复。而当我们以小指指间关节为支点,进行腕关节的屈曲和前臂旋转运动时,并用紧滚慢移,相应的会增加手法的接触面积,而减少应力大小,并且使应力在患部均匀的分布,这样不仅有利于患部形变的恢复,还会使患者有舒适感。
2.2.2 应力的变化速度快慢:我们知道,手法操作时,任何顶压和跳动的动作都是错误的操作方法,患者也会产生生硬、不适宜的感觉,其自然称不上为手法,更谈不上柔和。为什么顶压和跳动的手法会使患者产生不舒适的感觉呢?我们可以从应力的变化快慢来考虑,我们知道,软组织的强度随着载荷变化的速率增快而增强(这与骨组织相同),当手法作用时,如应力(即载荷)变化的速度快,则软组织会产生较强的强度,这样容易使局部的软组织紧张、痉挛,不利于形变的恢复,顶压和跳动的动作都会使应力的变化速度加快,必定会产生上述情况。事实上,在临床上我们也会常常发现用这种手法或用大刺激量但作用周期短的手法,患者会有疼痛的感觉,且有保护性痉挛出现,但是应力的变化速度也是相对的,它是相对于某一种手法的频率而言,在这里我们不再阐述。
3 小结推拿手法是推拿治病的关键之一,中医推拿历来重视手法在治疗中的作用。《内经》曾云:"手毒者,可使试按龟于器下,而按其上,五十日死。手甘者,复生如故也。"在二千多年中医推拿的发展史中,古代医家早就认识到推拿手法的二重性--柔和性和深透性,提出了推拿手法的五个基本要求。手法的柔和性原则在推拿手法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对于指导手法学的理论研究和临床应用上都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对于归纳手法的性能属性,阐述手法技能的基本准则,概括手法操作的阶段和规程均有具体的指导作用。运用生物力学的理论研究手法,早在五十年代就有人对此作了大量的工作,并且对一些经典的手法作了专题研究,但是还少有对于手法普遍性原则的研究报道,本文从这个角度探讨了柔和性原则的内在机制。我认为:手法的柔和性与软组织的形变有密切的关系,它取决于手法的应力分布均匀性及应力变化的速度快慢。当然,本文只能运用生物力学的一些基本的原理和概念,但是运用生物力学的原理研究推拿手法及具推拿作用的基本原理等方面,以指导推拿学的发展,将存在着美好的前景。例如本文关于柔和与弹性形变,能否客观化地表述损伤后的形变程度及状况,以便更省力而又能提高手法运用的疗效,这些都将需作进一步的研究。本文也是以此点出发,旨在使更多的推拿医生从多种途径研究、探讨手法,使推拿学的研究出现新的局面。
参 考 文 献
[1] VICOR H.FRANKEL,等主编.黄庆森等译.骨骼系统基本生物力学.天津:科技出版社.
[2] 曹仁发主编.推拿手法学.上海: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
[3] 李业甫主编.中国推拿手法.上海: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
[4] 李茂材主编.按摩推拿手法萃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http://www.100md.com(裴旭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