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淡古代医家对膏摩的认识和应用
福建省福州市按摩医院 (350001)
关键词 膏摩 发展史 古代 认识 应用
按摩作为一种无创伤、非介入性的自然疗法,在人们保健意识日益增强的今天越来越受到普遍重视。在国外尤其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欢迎与垂青。而按摩事业的发展,需要靠我们的创新、发展和推广,挖掘、继承和发扬古代医学的优秀成果,无疑亦为一条简捷明快的好途径。在此,我们从古代医家对膏摩的认识和应用中,应该从中得到一些启发。
膏摩,是按摩与药物配合运用的一种形式,就是以药物配制的药膏为介质,在施术前涂以药膏,然后再施以按摩手法。这种配合运用,一方面可以防止按摩对皮肤的损伤,起到保护皮肤和润滑皮肤的作用;另一方面,在按摩的作用下,药物的有效成分被皮肤充分吸收进入血液,参与循环,充分发挥药物的治疗作用。
膏摩这种治疗方法在我国已有悠久的历史。早在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和武威出土的汉代医药简牍中均有记载。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提到四肢重滞患者,可用导引、吐纳、针灸、膏摩等法治之。还记载了借助药物按摩治疗风邪引起的头风痛的头风摩散方。张仲景还把膏摩与导引、吐纳一同列入保健预防方法中。
三国时期,华佗经常使用按摩手段治疗疾病,尤其是膏摩。据《三国志·魏书·华佗传》和《后汉书·华佗传》记载,他曾用倒悬、铍刀决脉、膏摩等法治顽固性头眩病。《后汉书·华佗传》曰:"有人苦头眩,头不得举,目不得视,积年……使濡布拭身体,以膏摩……立愈。"华佗还常施膏摩作为一种术后治疗常规。《三国志·华佗传》曰:"若病在肠中,便断肠湔洗,缝腹膏摩。"另据《诸病源候论》、《外台秘要》、《千金要方》等记载,华佗还将膏摩与火灸同用以治疗"伤寒始得一日在皮肤"。此外,《肘后备急方》中载有:"疗百病"的"华佗虎骨膏"等等。从以上记载可见华佗确实是一位常用按摩法的医家,而且还用膏摩治疗外感伤寒与内伤杂病,并发明应用了作为膏摩介质运用的药膏---华佗虎骨膏,对后世医家影响极其深远。
另外,在集群众智慧于一身的《神农本草经》一书中也较早提及膏摩。在此书下品"雷丸下"记有作膏摩,除小儿百病。从中可见膏摩至少最晚在汉代已被古医家应用于儿科。
晋代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一书中对膏摩法也有较多的论述。该书在卷八的"治百病备急丸散膏诸要方"中就载有8首膏摩药方,用以治疗临床多种病症。如有治疗"中恶暴百病"的裴氏五毒神膏,"疗百病"的"苍梧道士陈元膏","疗伤寒时行贼风恶气"的丹参膏等等,这些膏药均被后世医家化裁沿用。
隋唐时代,膏摩有了进一步发展,在临床上广泛使用,不仅用于治疗疾病,还用于预防疾病。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言:"小儿虽无病,早起常以膏摩囟上及手足心,甚避风寒。"隋唐时代,膏摩盛行。膏剂种类很多,据载有莽草膏、乌头膏、野药膏、木防己膏等,可根据不同病情选择使用。
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及《圣济总录》中记载有以膏摩法治疗小儿病症。书中载有摩顶膏、当归摩膏、升麻膏等,这些摩膏方应用更广泛,即可治疗损伤折跌、腰膝冷痛,又可治疗头痛、眼疾、五劳七损、鬓发早白、耳聋眼暗、痔瘘肠风、女子脏久冷、风劳自气、产后诸疾和赤白带下等疾患。如对骨折患者,"急顺以手揣搦,复还枢纽"。"最后加以封裹膏摩"。又如"若疗伤寒以自膏摩法,手当千遍,药力及行,则摩之用药,又不可不察也"。等等记载,足见宋代医家,对膏摩运用之广泛。
明清时代,医家继续发展应用膏摩,尤其是不仅在成人使用,而且推广到小儿多种疾病的治疗。如明代方贤与杨文翰编撰的《奇效良方》、朱棣《普济方》及《证治准绳》等著作中记载了摩腰丹、摩腰膏、雷丸膏和浚牛膏等摩膏方。清吴尚先《理瀹骈文》中将推拿、针灸、刮痧等数十种疗法并列为外治方法,并介绍将药物熬膏,或敷或擦,或摩或浸,或熏的方法,这就使古代的膏摩、药膏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纵观古代各医家对膏摩的认识和应用,可见膏摩的适用范围很广泛,可用于内科、外科、皮肤科、妇科、儿科、骨伤科、眼科、五官科中的某些病症。不但用于治疗疾病,而还可用于预防疾病,起到保健作用。现代研究证明摩膏内的一些有针对性的药物可透过皮肤,作用于横纹肌,使肌肉不自主地收缩。这种舒缩作用有着对皮肤、肌肉组织有利的方面。故膏摩的刺激作用和它的独特的治疗作用与保健作用,配合按摩滑利关节,疏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调整脏腑功能,增强人体抗病能力,共同治愈疾病与增强人体免疫力,起保健作用,减少治疗过程中的副作用与负面影响,相辅相成。
膏摩用于临床两千年不见衰落,反而愈用愈广。目前在按摩临床运用某些手法也常用到一些介质,而且种类颇多,其中许多介质如冬青膏、葱姜水、薄荷水等就是从古代演化而来的。因此可见膏摩影响之深远与膏摩本身的科学性和实践性。对我们当前按摩的发展,走向世界,更有深远的意义和重大影响。, 百拇医药(叶兴秋 黄济炎等)
关键词 膏摩 发展史 古代 认识 应用
按摩作为一种无创伤、非介入性的自然疗法,在人们保健意识日益增强的今天越来越受到普遍重视。在国外尤其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欢迎与垂青。而按摩事业的发展,需要靠我们的创新、发展和推广,挖掘、继承和发扬古代医学的优秀成果,无疑亦为一条简捷明快的好途径。在此,我们从古代医家对膏摩的认识和应用中,应该从中得到一些启发。
膏摩,是按摩与药物配合运用的一种形式,就是以药物配制的药膏为介质,在施术前涂以药膏,然后再施以按摩手法。这种配合运用,一方面可以防止按摩对皮肤的损伤,起到保护皮肤和润滑皮肤的作用;另一方面,在按摩的作用下,药物的有效成分被皮肤充分吸收进入血液,参与循环,充分发挥药物的治疗作用。
膏摩这种治疗方法在我国已有悠久的历史。早在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和武威出土的汉代医药简牍中均有记载。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提到四肢重滞患者,可用导引、吐纳、针灸、膏摩等法治之。还记载了借助药物按摩治疗风邪引起的头风痛的头风摩散方。张仲景还把膏摩与导引、吐纳一同列入保健预防方法中。
三国时期,华佗经常使用按摩手段治疗疾病,尤其是膏摩。据《三国志·魏书·华佗传》和《后汉书·华佗传》记载,他曾用倒悬、铍刀决脉、膏摩等法治顽固性头眩病。《后汉书·华佗传》曰:"有人苦头眩,头不得举,目不得视,积年……使濡布拭身体,以膏摩……立愈。"华佗还常施膏摩作为一种术后治疗常规。《三国志·华佗传》曰:"若病在肠中,便断肠湔洗,缝腹膏摩。"另据《诸病源候论》、《外台秘要》、《千金要方》等记载,华佗还将膏摩与火灸同用以治疗"伤寒始得一日在皮肤"。此外,《肘后备急方》中载有:"疗百病"的"华佗虎骨膏"等等。从以上记载可见华佗确实是一位常用按摩法的医家,而且还用膏摩治疗外感伤寒与内伤杂病,并发明应用了作为膏摩介质运用的药膏---华佗虎骨膏,对后世医家影响极其深远。
另外,在集群众智慧于一身的《神农本草经》一书中也较早提及膏摩。在此书下品"雷丸下"记有作膏摩,除小儿百病。从中可见膏摩至少最晚在汉代已被古医家应用于儿科。
晋代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一书中对膏摩法也有较多的论述。该书在卷八的"治百病备急丸散膏诸要方"中就载有8首膏摩药方,用以治疗临床多种病症。如有治疗"中恶暴百病"的裴氏五毒神膏,"疗百病"的"苍梧道士陈元膏","疗伤寒时行贼风恶气"的丹参膏等等,这些膏药均被后世医家化裁沿用。
隋唐时代,膏摩有了进一步发展,在临床上广泛使用,不仅用于治疗疾病,还用于预防疾病。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言:"小儿虽无病,早起常以膏摩囟上及手足心,甚避风寒。"隋唐时代,膏摩盛行。膏剂种类很多,据载有莽草膏、乌头膏、野药膏、木防己膏等,可根据不同病情选择使用。
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及《圣济总录》中记载有以膏摩法治疗小儿病症。书中载有摩顶膏、当归摩膏、升麻膏等,这些摩膏方应用更广泛,即可治疗损伤折跌、腰膝冷痛,又可治疗头痛、眼疾、五劳七损、鬓发早白、耳聋眼暗、痔瘘肠风、女子脏久冷、风劳自气、产后诸疾和赤白带下等疾患。如对骨折患者,"急顺以手揣搦,复还枢纽"。"最后加以封裹膏摩"。又如"若疗伤寒以自膏摩法,手当千遍,药力及行,则摩之用药,又不可不察也"。等等记载,足见宋代医家,对膏摩运用之广泛。
明清时代,医家继续发展应用膏摩,尤其是不仅在成人使用,而且推广到小儿多种疾病的治疗。如明代方贤与杨文翰编撰的《奇效良方》、朱棣《普济方》及《证治准绳》等著作中记载了摩腰丹、摩腰膏、雷丸膏和浚牛膏等摩膏方。清吴尚先《理瀹骈文》中将推拿、针灸、刮痧等数十种疗法并列为外治方法,并介绍将药物熬膏,或敷或擦,或摩或浸,或熏的方法,这就使古代的膏摩、药膏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纵观古代各医家对膏摩的认识和应用,可见膏摩的适用范围很广泛,可用于内科、外科、皮肤科、妇科、儿科、骨伤科、眼科、五官科中的某些病症。不但用于治疗疾病,而还可用于预防疾病,起到保健作用。现代研究证明摩膏内的一些有针对性的药物可透过皮肤,作用于横纹肌,使肌肉不自主地收缩。这种舒缩作用有着对皮肤、肌肉组织有利的方面。故膏摩的刺激作用和它的独特的治疗作用与保健作用,配合按摩滑利关节,疏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调整脏腑功能,增强人体抗病能力,共同治愈疾病与增强人体免疫力,起保健作用,减少治疗过程中的副作用与负面影响,相辅相成。
膏摩用于临床两千年不见衰落,反而愈用愈广。目前在按摩临床运用某些手法也常用到一些介质,而且种类颇多,其中许多介质如冬青膏、葱姜水、薄荷水等就是从古代演化而来的。因此可见膏摩影响之深远与膏摩本身的科学性和实践性。对我们当前按摩的发展,走向世界,更有深远的意义和重大影响。, 百拇医药(叶兴秋 黄济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