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按摩与导引》 > 2007年第5期
编号:11480601
骶髂关节调整手法改良
http://www.100md.com 2007年8月17日 《按摩与导引》 2007年第5期
     骶髂关节位于躯干与下肢的连接处,在生物力学方面起着躯干与下肢之间力的传导作用,应力相对集中,故日常生活中易发生该处急慢性损伤,其中以骶髂关节错缝为多见。古代文献对其命名为“落小胯”。现代医学命名为“骶髂关节半脱位”或“骶髂关节错缝”。古今文献中记载了许多的调整手法如:足蹬手拉法,屈髋屈膝冲压法等。我在临床工作中通过床边试验的机理,改良出了两种调整骶髂关节的手法,现向同道们介绍:

    首先把床边试验的方法与机理叙述如下:患者仰卧于检查台边。将对侧的髋、膝关节尽量屈曲使大腿贴近腹部,患者自己抱住屈曲的下肢,检查者一手协助患者压住屈曲的下肢,另一手将检查台边的患侧下肢稍外移至检查台外,并压大腿前方使髋关节尽量后伸,如同侧骶髂关节处发生疼痛则为阳性,说明本侧骶髂关节可能有病。这是因为对侧髋、膝关节尽量屈曲后,腰骶关节已被固定,故压另侧髋关节极度后伸时,腰骶关节不能活动,活动只能发生于同侧骶髂关节,如果此关节有病就会发生疼痛。

    通过以上机理启发我把骶髂关节调整手法改良如下:

    后错型:以左侧骶髂关节调整为例,健侧卧位患侧在上,头下垫一个枕头,健侧下肢尽量屈髋屈膝靠近腹部,患侧下肢自然伸直。医者面向患者躯干前面,以右肘置于左侧髂后上棘部,左肘置于患者左侧肩前,医者左肘向患者背后推至肩部有固定感后停止不动,右肘将髂骨向患者前下方拉压至有固定感后停止不动,右肘短促地发以轻巧地闪动力,此时即感关节的移动,并有时伴有弹响声,手法完成。

    前错型:患者仰卧位在治疗床上。双腿屈髋屈膝,双足平放于床面,以右侧髂骨向前移位为例,医者面对患者站于治疗床左侧,左手根掌按压于患者右侧髂前上棘处,右手置于患者右侧肩胛骨背面,将患者的躯干向前旋转,当按压右侧髂前上棘的左手下有旋转感的时候,医者左手向下施以短促地冲压力,此时手下会有移动感,有时同时伴有弹响声,手法完毕。

    体会

    后错型:首先,患者所采取的体位使腰骶关节被绞锁住,作用力只能传导至患侧的骶髂关节处。第二,解决了超生理范围的被动运动问题,因为下面健肢的屈髋屈膝已经把骨盆与床面之间的距离限制住了,骨盆的旋转不再会超过生理运动范围。

    前错型:首先,患者仰卧位的时候,骶髂关节的压力比站立位和坐位要小。这样就有利于骶髂关节的调整手法的施术。第二,双腿屈髋屈膝位时,胭绳肌和臀大肌的被动牵拉为调整创造了条件。有利于调整手法的成功。第三,由于骶髂关节的关节面是不规则的,走向是从后内向前外方,因而不利于直接下压。所以,我采取在躯干旋转的同时进行调整手法操作,由于双腿屈髋屈膝位时,腰骶关节相对的处于绞锁状态,使旋转力能更好的传递到骶髂关节面,在骶骨向前旋转的同时向下冲压髂骨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以上的两种骶髂关节调整手法可以充分达到调整手法阶段可控性、调整阶段被动运动范围的可控性和调整手法力量的可控性要求。, http://www.100md.com(刘 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