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手法之补泻及其辨证应用(1)
摘要本文通过古代文献论述以及现代研究,提出了手法补泻的方向、缓急、轻重、时问、手法和受力部位和特性的六个影响因素,并以以“三因制宜”为纲,从因地、因时、因人的年龄、性别、体质、所患疾病、病情变化、脏腑功能、耐推拿程度以及心量状况的不同等十个方面论述手法之补泻的临床辨证施用。关键词
补泻是中医治病的重要法则,推拿是中医学的一门重要学科,手法是推拿防治疾病的主要手段,因此.手法的补泻就是我们临床实践中决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课题。
1“补泻”的理论依据
1.1古代文献论述 《内经》云:“百病之生皆有虚实,而补泻行焉。”“实则泻之,虚则补之”。这一论述奠定了中医当然包括推拿在治病的基本法则。在此基本法则下。历代推拿医家进行了深入探索研究,提出了具体的操作方法,对手法的补泻应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幼科推拿秘书》云:“自龟尾擦上七节骨为补,自七节骨擦下龟尾为泻;运脾土,曲指左旋为补,直推为泻。”“左转补兮,左转泻。”“肾水一纹是后溪,推下为补,上为清。”《幼科铁镜》云:“于指正面旋推为补,直推指甲为泻。”《小儿推拿广意》中说:“男左三关推发汗,推下六腑谓之凉,女右六腑推上凉,退下三关谓之热。”“男由右向左旋手法为补,反之为泻:女由左向右旋手法为补,反之为泻。”根据经络的循行方向“顺经为补,逆经为泻”,以上论述了不同方向操作进行的补泻。手法之缓急也能体现补泻,如《厘正按摩要术》中说:“缓摩为补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506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