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拿治疗面神经麻痹50例疗效观察
关键词 面神经麻痹 推拿疗法
面神经麻痹主要表现为口眼歪斜,为茎乳突孔内急性非化脓性神经炎。近年来,笔者采用推拿补泻手法治疗面神经麻痹40例,获得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50例均为门诊病人,其中男性29例,女性21例;最小年龄10岁,最大69岁,平均43,5岁;左侧患病33例,右侧患病17例;病程最短3d,最长70d,平均16d。
1.2治疗方法仰卧位,面部施推拿法,补其患侧,泻其健侧。大鱼际揉面部3-5min;一指禅推阳白、攒竹、丝竹空、迎香、禾髂、下关各1min;用手掌快擦面部,透热为度;点按肺俞、大杼、风门、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和内庭;拿风池、合谷、肩井。以上治疗1次/d,每次30min,10次为1个疗程。
2治疗效果
2.1疗效标准临床治愈:闭眼好,额纹及两侧鼻唇沟对称,鼓腮、露齿无障碍。有效:额纹及鼻唇沟基本纠正,闭眼及露齿轻度障碍。未愈:额纹及鼻唇沟明显不对称,闭眼及露齿严重障碍。
2.2治疗结果经上述推拿治疗,临床治愈37例(74%),有效11例(22%),未愈2例(4%),总有效率为96%。
3讨论
面神经麻痹,祖国医学称之为“口僻”。历代医家多将本病归人风门中。《诸病源候论·偏风口喁候》记载:“偏风口喁是体虚受风,风入于夹口之筋也,足阳明之筋,上夹于口,其筋偏虚,而风因乘之,使其紧急而不调,故令口喁僻也。”可见本病多由于正气不足,络脉空虚,卫外不固,易为风寒、风热之邪乘袭人中脉络(主要是阳明、少阳经),以致面络受损,气血痹阻,经脉失养,纵缓不收而发为本病。
现代医学认为其发病机理可能是局部神经的缺血性水肿,导致神经变性,出现神经机能障碍,而使面部表情肌瘫痪。笔者采用局部施术,补虚泻实,平衡肌力,以达疏通经络,活血祛风,濡养经筋之功效,也是本病治疗的关键。面神经麻痹患侧肌力减退或消失,不能随意动作,触诊肌肉松散,皮肤发凉,伴多汗、流涎、冷泪、畏风等,属虚;健侧则因牵拉患侧面处于超负荷状态,表现为肌肉拘挛、面部重滞,属实。在手法操作中,泻健侧时,手法重,时间短,推筋至骨,方向从上至下,由内至外(沿上唇方肌、颧肌、笑肌、三角肌等肌纤维从正中向外侧起点推运),以达缓解肌痉挛,增加肌纤维长度;补患侧时,手法轻,时问逐渐增加,操作深度较泻法浅,主要作用在皮肤、肌肉和筋膜,方向从下而上,由外至内,与泻法相反,以增强肌力,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同时点按肺俞、大杼、风门和拿肩井、风池、合谷以疏风解表;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和内庭均属足阳明经;面部主要为阳明经的分野,阳明可培后天之本,故用以疏调阳明经气,养血濡筋;风池、肩井既为邻近之选,又可疏调少阳经气,因本病罹患主要部位的耳后下部是少阳经循行处所。
临床使用推拿补泻手法治疗面神经麻痹,简便、易行、效果好。但在早期治疗时,应禁止点按翳风、颊车、牵正等穴,此类穴位的深处正是面神经干通过的地方,此时神经处于水肿变性状态,不能承受推拿的直接压力。如果误推该处,可能加剧病情或延缓治愈时间。, 百拇医药(张红杰)
面神经麻痹主要表现为口眼歪斜,为茎乳突孔内急性非化脓性神经炎。近年来,笔者采用推拿补泻手法治疗面神经麻痹40例,获得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50例均为门诊病人,其中男性29例,女性21例;最小年龄10岁,最大69岁,平均43,5岁;左侧患病33例,右侧患病17例;病程最短3d,最长70d,平均16d。
1.2治疗方法仰卧位,面部施推拿法,补其患侧,泻其健侧。大鱼际揉面部3-5min;一指禅推阳白、攒竹、丝竹空、迎香、禾髂、下关各1min;用手掌快擦面部,透热为度;点按肺俞、大杼、风门、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和内庭;拿风池、合谷、肩井。以上治疗1次/d,每次30min,10次为1个疗程。
2治疗效果
2.1疗效标准临床治愈:闭眼好,额纹及两侧鼻唇沟对称,鼓腮、露齿无障碍。有效:额纹及鼻唇沟基本纠正,闭眼及露齿轻度障碍。未愈:额纹及鼻唇沟明显不对称,闭眼及露齿严重障碍。
2.2治疗结果经上述推拿治疗,临床治愈37例(74%),有效11例(22%),未愈2例(4%),总有效率为96%。
3讨论
面神经麻痹,祖国医学称之为“口僻”。历代医家多将本病归人风门中。《诸病源候论·偏风口喁候》记载:“偏风口喁是体虚受风,风入于夹口之筋也,足阳明之筋,上夹于口,其筋偏虚,而风因乘之,使其紧急而不调,故令口喁僻也。”可见本病多由于正气不足,络脉空虚,卫外不固,易为风寒、风热之邪乘袭人中脉络(主要是阳明、少阳经),以致面络受损,气血痹阻,经脉失养,纵缓不收而发为本病。
现代医学认为其发病机理可能是局部神经的缺血性水肿,导致神经变性,出现神经机能障碍,而使面部表情肌瘫痪。笔者采用局部施术,补虚泻实,平衡肌力,以达疏通经络,活血祛风,濡养经筋之功效,也是本病治疗的关键。面神经麻痹患侧肌力减退或消失,不能随意动作,触诊肌肉松散,皮肤发凉,伴多汗、流涎、冷泪、畏风等,属虚;健侧则因牵拉患侧面处于超负荷状态,表现为肌肉拘挛、面部重滞,属实。在手法操作中,泻健侧时,手法重,时间短,推筋至骨,方向从上至下,由内至外(沿上唇方肌、颧肌、笑肌、三角肌等肌纤维从正中向外侧起点推运),以达缓解肌痉挛,增加肌纤维长度;补患侧时,手法轻,时问逐渐增加,操作深度较泻法浅,主要作用在皮肤、肌肉和筋膜,方向从下而上,由外至内,与泻法相反,以增强肌力,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同时点按肺俞、大杼、风门和拿肩井、风池、合谷以疏风解表;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和内庭均属足阳明经;面部主要为阳明经的分野,阳明可培后天之本,故用以疏调阳明经气,养血濡筋;风池、肩井既为邻近之选,又可疏调少阳经气,因本病罹患主要部位的耳后下部是少阳经循行处所。
临床使用推拿补泻手法治疗面神经麻痹,简便、易行、效果好。但在早期治疗时,应禁止点按翳风、颊车、牵正等穴,此类穴位的深处正是面神经干通过的地方,此时神经处于水肿变性状态,不能承受推拿的直接压力。如果误推该处,可能加剧病情或延缓治愈时间。, 百拇医药(张红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