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颈椎旋转扳法(2)
往往引而另一者从而产生颈椎不稳与肌肉疼痛痉挛的恶性循环。尤其是现代生活中,由于颈椎处于长期的固定体位,颈肌慢性炎症引起的肌肉弹性减弱、僵硬、痉挛,这种肌肉的异常牵拉下引起颈椎关节的紊乱,在这基础上形成的恶性循环成为颈椎病发病的常见原因,并且这一病理改变加速了颈椎的退变。从机理上来看,颈椎斜扳法是针对颈椎关节的整复手法,而颈椎关节的紊乱只是上述病理过程的一个环节,而肌肉的炎症、疼痛、痉挛作为病因不容忽视,并且在众多临床报道提及在行颈椎斜扳之前应行颈椎的痛点及穴位的手法治疗以放松颈部肌肉,并以此作为扳法的要点,笔者认为这是提高扳法疗效以及安全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产生在于颈椎增生压迫神经根而出现症状。增生物对神经根的压迫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增生物直接压迫神经根,另一种是增生物间接压迫神经根,后者占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大部分。其产生原因是由于颈椎的过度或不协调运动使增生物对周围软组织产生过度刺激而引起损伤性炎症,软组织炎症水肿从而间接压迫神经根。这就是在临床上,有很多患者x线片上表现病理变化不明显,但是临床症状、体征却很重的原因。这种情况下治疗的关键在于减轻局部的炎症水肿从而缓解对神经根的间接压迫。局部的手法治疗可以通过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加速炎症物质的吸收,从而消除水肿,解除对神经根的压迫。对于增生物的直接压迫,其治疗关键在于改变增生物与神经根的相对位置。颈椎斜扳法对于定位不明确,而且由于压迫的部位不同,颈椎斜扳法无法作相应的调整,因此可能由于手法调整过程中引起增生物对神经根的刺激而加重临床症状。陈军等认为颈部拔伸法治疗此种类型压迫上疗效优于颈椎斜扳法,因为颈拔伸法可直接扩大椎间孔,从而解除压迫,并且操作简便、易于掌握、安全性较高。
, http://www.100md.com
颈椎间盘的退变导致椎间隙变窄,使椎动脉扭曲,钩椎关节骨质增生可压迫椎动脉。同时颈部的损伤或病变可刺激交感神经而引起椎动脉的痉挛,从而引起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出现椎动脉型颈椎病各种症状。包晓东认为颈椎椎体的位移造成棘突、横突的位移,而椎体作为位移的轴心,其细微的位移可由远端的横突更为明显地表现出来,从而影响穿行于横突孔中的椎动脉,使之受到压迫或刺激而出现扭曲痉挛。根据其临床体会,寰椎横突的侧方偏歪及压痛在该病中占相当高比例,有文献报道占100%,而颈椎的前屈旋转复位可纠正这种寰椎横突的偏歪,从而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但是普通扳法定位性差,根据生物力学的研究结果显示,行扳法时的应力主要集中在颈椎中下段。并且根据关于旋转扳法不良反应的报道显示,颈椎斜扳法引起的不良反应中有很多是由于盲目地、强制地调整寰枢关节从而导致寰环关节脱位、骨折以及椎动脉地损伤。而且颈椎的过度旋转本身就能引起椎动脉的扭曲及损伤从而加重脑部供血不足症状,这就要求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行扳法时要明确应用的情况下,使用定位旋转扳法以减少对其它颈椎的损伤,并且要求手法较其它部位更轻巧,这对于临床医生技术要求较高。因此笔者认为临床医生应在看到疗效的同时,考虑到不良反应,谨慎使用。
, http://www.100md.com
椎间盘的主要功能是负重,其活动度很小,而且研究表明,颈椎间盘的抗压能力很大,但对扭曲力的耐受性较差,故旋转扳法时应尽量保护椎间盘。有实验证明在挤压旋转时易损伤椎间盘,拔抻可以降低椎体对椎间盘的压力和剪切力,从而有效地保护椎间盘,因此颈椎旋转扳法应尽量在颈椎始终拔伸的状态下进行,以减少扳对椎间盘的损伤。颈椎间盘的解剖结构和生物力学特性决定了颈椎间盘的抗扭转能力较弱,而颈椎旋转扳法多在旋转位操作,因此,颈椎旋转扳法应在有指征时规范使用,最大限度的保护椎间盘组织。
5 问题与展望
运用旋转手法治疗颈椎病是中医手法治疗的特色之一,经过中西医数年来的临床与研究表明,其对于多类颈椎病早期或中期疗效肯定,方法简便,可重复使用,但是其操作不当易致医源性损伤也是事实,不可忽视。因此,临床上应在明确诊断的基础上,恰到好处地运用或配合运用。此外,在手法方法学的度量上应把握手法的角度、速度、力度、时间,以提高疗效及安全性。临床医生应在明确颈椎解剖的基础上,结合生物力学、计算机工程学等的研究,将如何从“经验型”手法过渡到“科学型”作为提高旋转手法安全性、准确性及其疗效的重要途径之一。, http://www.100md.com(龙翔宇 汪 田)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产生在于颈椎增生压迫神经根而出现症状。增生物对神经根的压迫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增生物直接压迫神经根,另一种是增生物间接压迫神经根,后者占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大部分。其产生原因是由于颈椎的过度或不协调运动使增生物对周围软组织产生过度刺激而引起损伤性炎症,软组织炎症水肿从而间接压迫神经根。这就是在临床上,有很多患者x线片上表现病理变化不明显,但是临床症状、体征却很重的原因。这种情况下治疗的关键在于减轻局部的炎症水肿从而缓解对神经根的间接压迫。局部的手法治疗可以通过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加速炎症物质的吸收,从而消除水肿,解除对神经根的压迫。对于增生物的直接压迫,其治疗关键在于改变增生物与神经根的相对位置。颈椎斜扳法对于定位不明确,而且由于压迫的部位不同,颈椎斜扳法无法作相应的调整,因此可能由于手法调整过程中引起增生物对神经根的刺激而加重临床症状。陈军等认为颈部拔伸法治疗此种类型压迫上疗效优于颈椎斜扳法,因为颈拔伸法可直接扩大椎间孔,从而解除压迫,并且操作简便、易于掌握、安全性较高。
, http://www.100md.com
颈椎间盘的退变导致椎间隙变窄,使椎动脉扭曲,钩椎关节骨质增生可压迫椎动脉。同时颈部的损伤或病变可刺激交感神经而引起椎动脉的痉挛,从而引起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出现椎动脉型颈椎病各种症状。包晓东认为颈椎椎体的位移造成棘突、横突的位移,而椎体作为位移的轴心,其细微的位移可由远端的横突更为明显地表现出来,从而影响穿行于横突孔中的椎动脉,使之受到压迫或刺激而出现扭曲痉挛。根据其临床体会,寰椎横突的侧方偏歪及压痛在该病中占相当高比例,有文献报道占100%,而颈椎的前屈旋转复位可纠正这种寰椎横突的偏歪,从而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但是普通扳法定位性差,根据生物力学的研究结果显示,行扳法时的应力主要集中在颈椎中下段。并且根据关于旋转扳法不良反应的报道显示,颈椎斜扳法引起的不良反应中有很多是由于盲目地、强制地调整寰枢关节从而导致寰环关节脱位、骨折以及椎动脉地损伤。而且颈椎的过度旋转本身就能引起椎动脉的扭曲及损伤从而加重脑部供血不足症状,这就要求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行扳法时要明确应用的情况下,使用定位旋转扳法以减少对其它颈椎的损伤,并且要求手法较其它部位更轻巧,这对于临床医生技术要求较高。因此笔者认为临床医生应在看到疗效的同时,考虑到不良反应,谨慎使用。
, http://www.100md.com
椎间盘的主要功能是负重,其活动度很小,而且研究表明,颈椎间盘的抗压能力很大,但对扭曲力的耐受性较差,故旋转扳法时应尽量保护椎间盘。有实验证明在挤压旋转时易损伤椎间盘,拔抻可以降低椎体对椎间盘的压力和剪切力,从而有效地保护椎间盘,因此颈椎旋转扳法应尽量在颈椎始终拔伸的状态下进行,以减少扳对椎间盘的损伤。颈椎间盘的解剖结构和生物力学特性决定了颈椎间盘的抗扭转能力较弱,而颈椎旋转扳法多在旋转位操作,因此,颈椎旋转扳法应在有指征时规范使用,最大限度的保护椎间盘组织。
5 问题与展望
运用旋转手法治疗颈椎病是中医手法治疗的特色之一,经过中西医数年来的临床与研究表明,其对于多类颈椎病早期或中期疗效肯定,方法简便,可重复使用,但是其操作不当易致医源性损伤也是事实,不可忽视。因此,临床上应在明确诊断的基础上,恰到好处地运用或配合运用。此外,在手法方法学的度量上应把握手法的角度、速度、力度、时间,以提高疗效及安全性。临床医生应在明确颈椎解剖的基础上,结合生物力学、计算机工程学等的研究,将如何从“经验型”手法过渡到“科学型”作为提高旋转手法安全性、准确性及其疗效的重要途径之一。, http://www.100md.com(龙翔宇 汪 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