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按摩与康复医学》 > 2010年第36期 > 正文
编号:11988896
药物结合社会心理治疗短暂性抽动障碍的疗效分析(2)
http://www.100md.com 2010年12月25日 林学锋
第1页

    参见附件(1491KB,2页)。

     1.3 疗效判定标准,疗程观察同为12周。治疗开始前3天及治疗第12周最后3天,由家长在患儿不知情的情况下,观察患儿抽动次数并记录,连续观察1周取平均值,作该患儿统计资料,按每个5秒内任何数量或形式的抽动症状均记录为1次抽动。显效:抽动发作完全消失(包括抽动完全控制而已提前停药)或平时无异常,别人提示时偶有轻微发作。有效:抽动发作频率(次/日)较治疗开始时减少50%以上。无效:抽动发作频率较治疗开始时减少50%以下(含50%)。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X2检验。

    2 结果

    治疗组38例显效21例55.3%,有效10例(26.3%),无效7例(18.4%),总有效率31例(81.6%),对照组32例显效10例(31.3%),有效13例(40.6%),无效9例(28.1%),总有效率23例(71.9%)。两组显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X2=4.00,p<0.05),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X2=0.9,p>0.05)。见表1。

    3 讨论

    短暂性抽动障碍病因目前尚未阐明,近年来的研究报道提示可能是遗传因素、神经生理、生化代谢以及社会心理因素在发育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1]。针对机体内在因素的治疗,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仍是氟哌啶醇,少数应用可乐定、新药妥泰、拉莫三嗪[2]等,其机制是药物作用于中枢神经递质或受体,可使症状减轻,报告有效率在70%—80%左右,药物治疗仍是主要的治疗方法。而据报道本症患病率约为1%-7%,近年来有逐年增多趋势,考虑与目前社会生活学习压力增加,患儿经常处于紧张心理状态有关,外部因素已是本病的重要病因,不容忽视,因此有报道轻症患儿注重心理治疗,通过观察,部分病例能起到较好的效果,甚至不用药能达到完全缓解[3] 。本研究采用内外因兼顾治疗的药物结合社会心理治疗,与单用药物相比,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X2=0.9,p>0.05),仍说明药物治疗主导地位不变,而两组疗效显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X2=4.00,p<0.05),却提示药物治疗的同时注重社会心理治疗其意义重大。观察表明改善社会环境、减轻压力、缓解患儿紧张心理的社会心理治疗有助于:①改善本病发生的外部因素,使发病率减少。②和药物协同作用使药物发挥更好的疗效,达到起效快,明显缩短疗程,相同疗程疾病完全控制率提高。③减弱外因作用,预防并减少复发机会。本研究提示药物结合社会心理治疗因注重外部因素的持续改善,缓解了患儿紧张心理,能更快地控制本病并减少病情反复加重及反复发病的机会,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左启华.小儿神经系统疾病 「M]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491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