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按摩与康复医学》 > 2012年第6期 > 正文
编号:12234864
螺旋CT同层动态增强扫描对肝癌早期的诊断价值
http://www.100md.com 2012年2月25日 李辉
第1页

    参见附件。

     关键词:螺旋CT 同层动态增强扫描 肝癌早期 诊断价值

    【中图分类号】R-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2-0205-0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研究于2006年3月~2009年3月选择肝细胞癌(HCC)患者54例,AFP均为阳性,其中男45例,女9例,主要症状有腹部不适、腹胀、腹痛、清瘦,偶有黄疸,眼睑、面部黄等。病程3个月~2年。

    1.2 方法:采用GE-Hispeed NX/I双排CT机,进行平扫及同层动态扫描,层厚5mm,层距7mm,并结合高压注射器,采用速率2.8~3ml/秒,压力150kV,造影剂碘海醇总量为80~100ml,分别行肝动脉期(延时25秒),肝静脉期(延时70秒),平衡期(延时180秒)进床式动态扫描,根据病变大小、平扫影像学特点采取延时7~15分钟或更长延时扫描,同层或动态扫描及CT血管造影(CTA)技术。

    1.2.1 患者准备。扫描前对患者进行呼吸训练,并使用腹带以减少因呼吸运动造成层面变化。

    1.2.2 扫描程序。全肝平扫-选择病灶坏死液化区范围小的中心层面作同层动态扫描-门静脉全肝扫描。

    1.2.3 CT扫描参数。同层动态扫描采用Cine程序,经肘正中静脉注入对比剂后延迟10S开始,扫描曝光时间2S,共扫描18~21层,平扫及门静脉全肝扫描用螺旋扫描层及层距7mm,曝光时间1.0s,120KV,80MA,螺距为1,门静脉延迟时间为50~60S。

    1.2.4 SCT观察项目、指标。感兴趣区(ROI)选择,避开肉眼可辨的血管的坏死区及低密度间隔,腹主动脉(ROI)取横断面中心区域,ROI直径在1cm左右。图像处理分别获取癌灶,腹主动脉的时间-密度曲线,分析其走势并计算强化峰值、峰值时间、强化比值,癌灶增强CT表现。由CT室副主任医师及主治医师各1名共同阅片,按统一标准评价癌灶强化特征及肿瘤包膜、子灶、门脉癌栓等征象。

    2 结果

    按HCC时间密度走势将其分为3种类型:A型,初始段急剧上升,后呈平缓略上升,与初始段之间有明显转折——反映肝Ca增强快进快出特点的典型表现。B型:呈较平稳的明显上升走势,曲线较平滑,也为典型表现。C型:呈低平或平缓的略上升走势,各时间点CT值变化小。增强后病灶大体形态;A型横径2.8cm,均匀明显强化;B型横径6.2cm,完整或不完整较明显强化,内见少许点状强化管影;C型横径7.8cm,不均匀斑片状明显强化,内可见较多点状、网状血管影。

    72例行CT下多期增强检查,检出病灶共132个,最大者21cm×18cm×15cm,最小者5cm×5cm×4cm,病变位于肝左叶外侧段者15个,肝左叶内侧段者17个,肝右叶前上、下段者37个。肝右叶后上、下段者63个,其中门静脉左右支和主干癌栓者37例,肝静脉癌栓者22例,CT平扫和增强的影像学表现如下:

    CT平扫肝左右叶见低、等密度肿块,较大者可显示“晕圈征”,钙化灶呈局限性或散在斑点、斑片状。较小的等密度肿块说明供血良好。个别肿瘤发生于肝被膜下者,肿块可突向肝被膜生长,形成肝被膜突起,偶可引起肝被膜破裂。肝癌CT值28.56Hu,肿块边缘可规则或不规则生长。

    CT多期增强扫描分为肝动脉期、肝静脉期、平衡期和延时期。各期影像学表现如下:肝动脉期进一步可分为肝动脉早、中、晚期。①肝动脉早期:经肘静脉注射造影剂,经小循环、大循环-升主动脉-主动脉弓-降主动脉-腹主动脉-肝动脉显影-肝内左右主动脉显影-肝内左右主动脉分支显影。肿瘤血管显影不明显,肿瘤强化不明显;②肝动脉中期:肿瘤供血血管显影,肿瘤开始逐渐强化。肿瘤血管开始显示受侵和受压情况。肝内动脉癌栓开始显影其走形呈不规则增粗,边缘呈锯齿状;③肝动脉晚期。肿瘤明显不规则不均匀或均匀强化,肿瘤边界开始逐渐清楚。较大肿瘤边缘“晕圈征”更为明显,肝动脉癌栓显示更为清楚,肿瘤CT值明显上升,增强的肿瘤CT值比平扫相比明显增加10~15Hu,肿瘤呈现速升速降型改变。

    肝静脉期肿瘤均匀或不均匀强化开始下降,较大肿瘤内部变性,坏死组织被纤维组织代替后,该部分不强化,其形态显影更为清楚。此期肿瘤边缘“晕圈征”更为明显,门静脉、肝静脉的癌栓开始显示清楚,范围、粗细、长短及边缘情况充分显示,边缘虫蚀样、锯齿样改变明显。肝平衡期肿瘤密度逐渐下降,CT值进一步降低,门静脉、肝动脉、肝静脉癌栓密度迅速降低,肿瘤边缘“晕圈征”比静脉期降低。

    进一步延时扫描对于三期肿瘤影像学鉴别诊断不清者,可进一步延时7~15分钟后扫描。根据肿瘤密度、边缘及供血情况确定肿瘤性质。

    

    3 讨论

    原发性肝癌病理分为肝细胞癌、肝内胆管细胞癌,其中肝细胞癌最多见。占肿瘤70%~80%,混合型肝癌次之。影像学分为巨块型、弥漫型、结节型、浸润型、小肝癌及少见纤维板层样肝癌等。近年来,螺旋CT下多期增强技术,并与高压注射器配合使用,使肿瘤的影像增强特点进一步显示清楚,提高了鉴别诊断和肿瘤的准确诊断率,对进一步提高小肝癌的检出率。总之,CT多期增强更能充分显示肿瘤的大小、形态、范围、密度、边缘、癌栓情况及对周围组织的侵及情况。

    肝癌的显示取决于病灶与肝实质之间的密度差异,平扫CT这种差异往往较小,尤其是小的占位病灶,常因等密度而漏检的机率较高。增强扫描可提高病变与正常肝脏密度差异而提高检出率。此外,平扫CT对局灶性病灶的定性能力较差,而增强CT可根据病灶的不同增强表现提高鉴别能力,故增强扫描被列为肝脏检查的常规技术。由于常规CT扫描速度的限制,不可能在动脉期内完成全肝扫描,这对富血供的小病灶的检出极为不利;也不可能在肝脏强化的峰值期内完成全肝扫描,所以少血供病灶也可能漏诊。为了弥补上述缺点,多数研究人员主张采用动态增强扫描代替常规增强CT扫描,动态增强扫描分移床和非移床式两种扫描。移床式动态扫描以病灶检出为目的,而同层动态扫描则以病灶定性为目的[1]。根据HCC增强大体形态表现,能显示肿瘤全貌。可较全面反映肿瘤血管是否丰富,当肿瘤较大时,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肿瘤的组织机构特点,如有无纤维结缔组织间隔及坏死等,判断异常血管较密集区域的大体形态分布特征,位于肿瘤周边或中心区,包膜内是否有较阳性血管等肿瘤包膜血供丰富或(和)间质结缔组织内血管较多,提示HCC易通过血循环发生肝内转移,根据HCC时间-密度曲线走势,可反映肿瘤血管分布特征,而增强形态表现特征,可较全面反映肿瘤血管形成情况,肿瘤大时可反映组织结构特点[2]。

    AFP是原发性肝癌的最灵敏、最特异性的肿瘤标志物,若AFP小于20μg/L者,原发性肝癌基本不可能,在100~300μg/L之间者必须进行随访,密切观察AFP的动态变化,注意有小肝癌的问题,如AFP为500~1000μg/L,且含量在短期内不断升高,原发性肝癌可能性很大,AFP大于1000μg/L甚至在近期内AFP含量迅速升高则肝癌诊断基本可确定;对于肿瘤切除患者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283kb)